何止 Meta x Oakley,小米等十家 AI 拍攝眼鏡上新!下半年好看!

總理喝了一杯互聯網泡沫,硬件創業要做小而美,泡沫須謹慎!
團隊往往硬件思維根深蒂固,需求一般由自身意淫出來,對于市場、用戶不了解也不在乎。
商場在賣一個盒子,既可以做電飯煲、微波爐、洗衣機、電冰箱...
會有這么一個盒子嗎?
如果有,那么這個盒子一定非常貴。并且它做飯肯定沒有家用電飯煲做的好吃,洗衣服肯定沒有現有洗衣機洗的干凈,冷藏功能也不會比現有冰箱好。
以上這個段子其實是目前很多硬件創業團隊經常做的事情,在被當前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大數據、大平臺、做用戶等洗腦后,在硬件創業過程中屢屢犯怵。
再者,團隊往往硬件思維根深蒂固,需求一般由自身意淫出來,對于市場、用戶不了解也不在乎。
以下有兩個例子可以和大家分享
大多數智能體溫計
見過不少做體溫計的團隊,智能+精準+多用途+平臺,往往是他們對于體溫計的標準。基本上,團隊見面聊產品,連接手機 APP,數據可以采集管理形成表格。「我們的體溫計目前是世界上最精準的,采用的是德國某某儀器,國內非常有名的醫療團隊操刀,溫度誤差只有正負零點零一度」「我們的體溫計還能測杯子里水溫啊,桌子的溫度啊,電腦的溫度等等,用途非常廣泛的..」
再者就是不管對于溫度計也好還是各種健康產品也好,非常推崇的「健康平臺」。通過大量用戶數據,為用戶以及醫療機構搭建一個健康平臺(數據庫),為醫生提供一份電子病歷。
一個低頻的體溫計,整這么多功能,何時才用的完?不過把世界萬物,都測一測溫度,也還是蠻有意思的哈。另外對于所謂的健康平臺,就創業團隊來講還是有些距離吧。
機器人平臺類
這個例子就是開頭所講的段子,延伸到機器人,如果有一個超級電腦可以干所有的事情,還需要機器人嗎?
近段時間,機器人創業團隊也不少。有家用、工業用、教育用等等,但如果做個能適用所有類別的機器人平臺怎樣?只需搭建一個平臺,不同品類的機器人就可以基于自身需求定制開發出所需的產品。
此時應該會非常明確的 Say No 了吧!其實機器人更應該使用的是在特定環境下,比如:危險環境,高溫高濕的工作環境,當人不能進入操作時,此時機器人則就能派上用場,并且能夠做到高效和任勞任怨。
另外,機器人不應該受人固有思維和動畫大片的限制,非得長得像人才叫機器人。可以根據不同的場景需要,去定義機器人的形態。而在工業 4.0 興起的時代,機器人需要具備智能+動能,創造出新的動能,解放人的大腦,讓人能夠更加輕松。
細分市場,小而美
很多時候,創業團隊也很迷茫。在發現一個需求后,也做了市場考量,大公司也沒涉足,最后就欣然上馬。其實,對于大公司,他們不做也有他們的道理。可能是技術或市場等等緣故,而未做。
另外,大公司因為要考慮股民、股東的利益,做產品一般面對的都會是普通大眾。而在某些細分市場,雖然對他們來講市場份額不大,但對于創業團隊,已足夠。
例如,目前市面上各種智能音響類產品,幾乎都是標配。不管是 WiFi 連接或是藍牙連接,自動切歌等等,幾乎是在紅海里廝殺。但如果能夠為盲人定制化一款實用音響,需求可想而知。
舉個栗子,一個做收音機的團隊,主做一款炫酷的收音機,供美國工地工人使用。收音機做的很大,有著粗獷的設計,非常耐摔。同時,收音機上可以放置手機、有 USB 插孔、工具盒...
價格非常貴,但卻備受美國工人歡迎。工人們提著他就像提著一個炫酷的工具箱,非常符合心理需求。
后記

今天總理參訪中關村創業大街,喝互聯網泡沫幾乎刷爆了朋友圈。對于硬件創業來講,同時也需謹慎泡沫。互聯網可以做到輕資產,無庫存。而對于硬件創業,則需要更加沉下心,埋頭苦干。

這張照片能找到深圳灣的灣仔的老大,找到告訴我們哦
產品切入需求痛點,對于數據、系統、生態等,小團隊還是放一放
美麗噠炫姐姐!!!灣社區的小伙伴們棒棒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