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系標配滿級防水,OPPO A5 系列新品正式發布

女性穿戴飾品,好看大于智能?理性如何面對非理性 | 深圳灣夜話
翻了翻過去兩個月新上線的女性可穿戴類產品,不管是手環、手表還是各式自拍器、防丟儀... 整體銷量都不佳,很少能夠看到某些爆款或聲勢的女性智能產品。也許是樣本取的不夠大,但卻也能說明一些問題。
兩年前的可穿戴產品,還不分性別。女生拿著丑的不得了的 Jawbone 和 Fitbit,實在不敢在外炫耀自己是一位女極客。直到 Misfit Shine 的出現,讓很多女生愛不釋手。
去年我就寫過 Misfit Shine 的評測:
名門之秀,氣度不凡!去年剛發布的時候就讓人一見傾心,二見鐘情,多少次相遇都沒舍得剁手。當可穿戴做的如時尚配飾一般,怎能不讓女人愛不釋手?!
去年入手一代 Shine 的朋友告訴我,Shine 是他佩戴時間最長的一款智能手環。半個月前我入手了二代 Shine,佩戴這段時間的感受總結下來就是:
她是一塊帶著那么一點點運動監控功能的、設計精美工藝精湛的、漂亮的可以炫耀的時裝表!

毋庸置疑,一款長的漂亮的產品,會直接影響不理性的女性消費者的沖動購買行為!只因一眼發現到她的美。
很對不住那些在智能上花了很多心思的表廠老大們,我戴著你們的手表,到現在 app 也還沒有下載。
很感謝那些在外觀上花足了心思的表廠老大們,我喜歡一直戴著你們的手表,就想戴著一款漂亮的時尚飾品。
理性思維 #1
顏值是用戶對智能手表的一大需求,映趣科技創始人 王小彬,出品 inWatch Her 女性智能腕表
在 inWatch Her 發布后不久,inWatch 王小彬在雷鋒網上也發表過自己對于女性智能手表的觀點和 inWatch 的愿景。
顏值是用戶對智能手表的一大需求。inWatch 基本上從一開始做 inWatch Z 時,就已經定位于一家時尚科技公司了,所以 inWatch 的大部分產品,在做好功能的同時,都會盡量把產品做得非常精致、美觀。這確實這與目前市面上多數的極客范的電子產品思路有很大不同。
目前的穿戴設備廠商,大多是從智能手機上沿襲和照搬來的思路來打造智能手表,忽略了從用戶角度來說,手表本身先是一個裝飾品,甚至是一個身份和品位的象征物,然后他們才會去考究功能,這一點,在智能手表的功能上還無法有革命性突破之前,是無法改變的。

換句話來說,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智能手表也好,普通腕表也好,足夠的品質和美觀,才是用戶的首要痛點所在。對于輕智能手表來說,屬于 “智能”的部分功能,比如計步、提醒等功能,其本身最適合的形態就是默默提供服務,而如果強求其處處體現,反而是一個不恰當的表現。(此部分內容摘自雷鋒網)
理性思維 #2
手表是女性必不可少的配飾,Paick 手表產品經理 David
上個月專為女生打造的新品 Paick Watch Light 完成眾籌,這也是 Paick 不到一年時間內推出的第二代輕智能手表。在深圳做了多年硬件的 David 是這兩代手表的產品經理,對女性手表他也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女性總會通過服飾及配飾表現她的知性,性感,優雅等氣質與魅力。 手表是女性必不可少的配飾,她們總在選擇各種搭配,而休閑類的女表很符合這種特質,非常好搭配各種服飾。所以當女生收到一塊手表時,第一反應就是好不好看,跟她的衣服搭不搭,符不符合她的品位?功能真的很次要。 這點從炫姐姐身上可以看到, 她拿到paick的女表(工程機)第一時間就戴上了,而且一直戴著,據說現在還沒得及體驗功能。

對于功能部分,女性更簡單直接,或者說更理性,就是好用、實用。而男性更多的去注重功能炫酷,更多的關心技術上的東西,比如續航、性能。
喜歡帶表的女人通常有幾塊表。比如休閑或日常她們一般會佩戴相對時尚簡約的手表,參加晚宴或聚會可能就換一塊相對奢華的手表了,Paick 女表則主打簡約風格,會堅持為喜歡低調簡約風格的女生做更多款式的手表。
另外,手表是一個很個性化的產品,傳統手表廠商也沒哪家獨大,更多的是百花齊放。
理性思維 #3
手表更是時尚、身份的標簽,某智能手表方案商
關于女性智能手表,「深圳灣」也和資深產品大咖聊了兩句,也聽聽他對于外觀與時尚的看法吧!
手表已經脫離了計時的單純屬性,它更是時尚、身份的標簽。據了解國內某*大的時尚女表品牌公司,今年也開始涉足智能手表,但所占比例不到全面產品線里面是百分之一… 并且做智能手表是看到市場競爭需求才進入這個市場... 而智能手表只是更高級的電子手表,因為結構限制、電子技術還沒達到,款式,功能,續航,都不夠。智能手表往品牌、時尚靠的路還很長...
但不管怎樣,智能手表屬于針對細分市場的產品,前景是好的,只不過市場還在培育期。inWatch Her 的發展方向是對的,和中端手表廠家競爭,不斷通過新品營造品牌效應。而 Paick 等一批深圳智能手表團隊還屬于傳統深圳玩法,但對于手表這個品類,一方面很難吃透國外渠道,另外國內3、4線用戶又不具備消費購買力,未來做品牌才應該是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