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 Meta x Oakley,小米等十家 AI 拍攝眼鏡上新!下半年好看!

工業機器人前輩看機器人創業:市場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真正的機器人
希望創業者尊重機器人
上個月,創客軍師程天縱(Terry 老師)帶著一位 60 多歲的前輩來到深圳灣的辦公室,和椿科技 Aurotek 的董事長,張永昌。關于和椿科技,當時的我們只知道這是一家提供自潤軸承、線性傳動零組件、驅動馬達、自動控制、產業機器人、SMT 后制程設備及 LED、半導體制程設備的臺灣企業。
而當我們陪伴張永昌拜訪了數家深圳的機器人創業團隊后,我們慢慢了解到關于和椿的更多故事。20 歲就開始創業的張永昌,帶領著和椿在工業自動化領域已經耕耘了 36 年,與日本主要機器人技術和關鍵零組件的企業都有著深入的合作。工業機器人最重要的減速機(齒輪),兩家日本企業 Harmonic Drive 和 Nabtesco 占到全世界減速機市場份額的 75%,而這兩家有競爭關系的日本企業,同時都在和一家代理商合作,這家代理商就是和椿。
和椿除了擁有全自動系統集成的技術實力,還可以為客戶提供機器人整套方案,從機器人的設計到生產制造,以及自動化產線的設計。
國內有很多用「深圳速度」造出的會跳舞、會行走、會講一點點話的機器人,相比張永昌所接觸的工業機器人,無論從技術成熟度、專業度、以及市場占有率,都還比較稚嫩。看待在這個賽道上賽跑的機器人創業選手,張永昌有不同的視角。
專業級機器人和玩家級機器人的差別
才開始接觸機器人初創團隊的張永昌,在拜訪團隊的時候,從未以長者自居,他的謙遜讓年輕的創業者很快就融入了與他的交談。當聊到工業機器人和創客機器人這兩個概念時,張永昌認為:
無論是既有的工業機器人或是創意下產生出來的創客機器人,都有共同的產品目的,即如何讓重復性的工作、吃重的工作或是危險的工作,可以由機器人來取代。無論是我們常說的專業級機器人還是創客級機器人,都是希望去解決這樣一個問題。
而「可靠性」與「生產性」將會是創客和創業者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可靠性表現在,機器人的作用就是減輕或者取代人類勞動,高效并且無差錯的完成人類布置的任務。那么就對機器人本身的可靠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制造機器人時就需要在內部結構、材料選擇、關鍵技術等方面下功夫。當下,我們可以看到,創客創造的機器人,幾乎都是以好玩、酷炫為出發點,相比于國外的專業機器人,在可靠性方面還是略遜一籌。
生產性表現在,很多創業者有很好的想法,希望造出一個「無所不能」的機器人。但是這樣一個機器人在現階段技術的情況下,是否能夠造出來?或是造出來后的用戶體驗,是否有如創業者想象的那般好呢?機器人的生產是需要多種技術做支撐的,不是某一個技術很強,就能生產出一個好的機器人。在這方面,創客和創業者的意識還是比較薄弱的。
創客產品如何切入高附加值的工業領域
在和機器人初創團隊的深入交流后,張永昌發現了他們的一些問題。
很多做 C 端市場的機器人創業者,都是遵循這樣一個制程來做產品:發現一個沒有被實現的可能性,產生創意,創意經由產品化后,成為商品,再推薦給終端用戶。這樣的產品模式看似合理,卻未必可以被驗證為實用。因此而產生了很多偽需求的產品,用戶根本用不上。機器人產品的創意需要更貼近市場和用戶需求。
與 C 端的消費機器人相比,B 端的工業機器人發展更成熟并擁有更高的附加值。而目前的工業機器人創業,都還處于創客級。工業領域幾乎被四大機器人公司(瑞士 ABB、日本發那科、安川電機、德國庫卡)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初創團隊要進入他們的市場,難度非常高。
工業機器人的初創團隊,創意產生的過程往往非常簡單:發現在生產制造過程中可以用機器人完成部分,然后用機器人去替代人工。這種邏輯的出發點是假設機器人可以實現哪些動作,但這些假設和實際應用還有一段距離。如果沒有產線背景,或者產線經驗不夠豐富,這種假設可能不成立。這需要他們和產線工人進行溝通設計,整合技術資源,讓產品更加貼近產線需求。
根據不同的市場和不同的運用領域,去設計并滿足不同終端使用者的差異化需求,跳脫出傳統工業機器人的框架,才能走出嶄新的創客之路。
為何日本的機器人技術一直遙遙領先
上個月,張永昌與程天縱在日本拜訪了幾家具有代表性的機器人企業,深圳灣也有對這次東行做了報道,讓國內的很多機器人創業團隊,了解到了和國外的差距。

張永昌(左一)與 Terry 老師(右二)一同拜訪日本機器人企業
張永昌對日本企業的匠心文化非常佩服。他認為精湛的技藝往往是用心做好每一件重復的工作,例如他拜訪的工業機器人企業 Harmonic Drive,其 60 年磨一劍的恒心與毅力是值得學習的榜樣,很多我們看到的令人驚訝的功能,背后是企業長年累月的技術積累。
對于工業機器人制造企業而言,產品市場的機制非常重要。多數領先的工業機器人制造企業都是以自身的生產制造需求為出發點,來進行工業機器人的設計和制造的。也就是說,企業自身的產線有自動化的需求,企業才會去投入生產工業機器人。企業自身就是其產品的最大客戶之一,在制造的循環中反復學習,掌握產品研發改良與精進生產制程的技術,不斷的放大企業的競爭優勢。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
深圳灣將于 4 月 16 日在深圳南山希爾頓酒店舉行「WARE 2016 新硬件生態大會」,屆時,張永昌作為演講嘉賓將蒞臨大會,點擊了解大會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