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頂級的人形機器人,與我們的距離還有多遠?

豐田收購 Google 的「網紅」機器人公司,原來背后下了一盤大棋!
豐田收購「網紅」機器人公司,我覺得賺了!因為比起 Google,我覺得豐田的定位更適合 Boston Dynamics,期待后期造更多「網紅」機器人出來
還記得 Google 的「網紅」機器人嗎?就是那個工程師百般捉弄,推也推不倒的機器人。據國外媒體報道,Google 已經把該機器人的開發公司 Boston Dynamics 賣給豐田公司,雙方已經簽訂了協議,交易基本已塵埃落定。
2013 年,谷歌在安卓之父安迪·魯賓(Andy Rubin)的主導下,收購了 Boston Dynamics 公司,經過一兩年的發展,該公司產品迅速成為機器人界的「網紅」,其技術讓世人驚嘆?,F在我們先來回顧一下,Boston Dynamics 公司的「網紅」機器人和其逆天的技術。
回顧 Boston Dynamics 「網紅」機器人和逆天技術
我們注意到 Boston Dynamics 這家公司,主要歸因于「網紅」Atlas。這家公司在今年 2 月展示了最新升級版的 Atlas 人形機器人視頻,在視頻中,Atlas 演示了雪地崎嶇地面行走,在受沖擊失去平衡后重新起身,以及推門走路的全身協同操作。Atlas 的驚人表現,得到網友高度關注,Boston Dynamics 也被大家了解。
除了 Atlas,該公司還有另一個網紅 —— Cheetah

Cheetah 機器人是第一個能夠自動奔跑和越過障礙物的四腳機器人。目前是全世界最快的機器人,時速能超過 29KM/H。這一速度甚至超過了牙買加短跑「飛人」博爾特。此外,Cheetah 的動力來自于液壓泵,不受線纜束縛。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網紅」機器人,Boston Dynamics 還有能攜帶 150 公斤重物,并且還能在各種地形中行走的 Big Dog 機器人。還有能爬樹的六條腿機器人 RiSE 等。
能有這么多「網紅」機器人的公司,其必然有其他機器人公司達不到的技術。Boston Dynamics 在自主平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雙足人形機器人,其運動穩定性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難題。在去年 DARPA 機器人挑戰賽這樣頂尖賽事里,參賽團隊的機器人面臨最大難題是讓自己保持直立,那些世界一流實驗室做出的雙足機器人步態在平地上仍是小心翼翼,而且經常摔,看一下這些機器人摔倒的視頻,就能想象出讓機器人平衡站立和正常行走時多么困難。畢竟平衡能力不足導致的摔倒可能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 儀器、電機和其他部件造成的嚴重損壞。如何增加機器人的平衡能力,成為所有機器人公司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
從 Boston Dynamics 公司發布的視頻來看,他們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盡管他們并沒有對外公布如何解決這個難點。但從公司創始人 Marc Raibert 在 2015 年 8 月 FAB 11 大會演講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Raibert 說,他們的機器人可以通過快速移動,選擇新的落腳點來實現動態平衡。

在演講中,Raibert 提到,左邊是最初的 Atlas 腿的一個版本,測試時經常摔倒,右邊則是波士頓動力「未來的愿景」:這只腳將采用 3D 打印,將所有的液壓元件直接打印到其結構中。這只腳看上去有很多仿生的元素,比如「類動脈式的液壓管道布局」,看上去很像骨頭的支架等。Raibert 的這個演講,可以推測出,右邊應為我們后面看到的「網紅」Atlas。
盡管擁有這么多「網紅」機器人的 Boston Dynamics,居然遭到了 Google 拋棄的命運(此刻心疼「網紅」 Altas 一秒鐘)。轉手給豐田研究所,我們先來看看豐田研究所是何方神圣,再來看看為何要收購它。
豐田研究所是個啥?為何要收購 Boston Dynamics ?
當看到豐田二字時,第一反應是汽車制造商。的確,豐田是一家日本著名的汽車商,但現在的豐田在個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全面布局,多元化發展。這次收購的主體是豐田研究院,其于去年 11 月成立,是豐田投資 10 億美元設立的部門,該部門大部分研發的技術跟汽車有關,但另一個重要方向是家用人工智能產品,后者未來可能跟日本助老助殘機器人業務發展有關。
為何要收購 Boston Dynamics?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豐田研究院成立后,就不斷從 Google 挖來機器人的人才。
2016 年 1 月,Google 機器人部門聯合創始人 James Kuffner 辭職,加入豐田研究院。
緊接著:
1 月,波士頓動力運營經理 Joseph Bondaryk 加入豐田研究院
2 月,Google 機器人部門高級機器人專家 Philipp Michel 加入豐田研究院
4 月,Google 機器人部門高級系統和硬件工程師 Adam Geboff 加入研究院。
其中,DAPRA 機器人挑戰賽負責人 Gill Pratt 擔任研究院的負責人。(Boston Dynamics 的產品經常參加 DAPRA 機器人挑戰賽,該賽事也是機器人行業的全球頂級賽事)
某種程度上說,這場收購案,其實就是「自己人」。Google 機器人部門的多位專家,對波士頓動力極其了解,而且有很強的內部關系。對于任何收購案來說,對標的物的了解,是收購成功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Boston Dynamics 與豐田研究院定位一致
Google 的專家很清楚 Boston Dynamics 的技術和產品實力,也明白當下面臨的問題。但是他們依然相信豐田研究院和 Boston Dynamics 的結合,能夠創造出新的活力。因為在根本上,豐田研究院的定位和 Boston Dynamics 是一致的。
當 Google 要賣掉 Boston Dynamics 時,有傳言,就說是因為 Google 希望波士頓能夠早日商業化,而 Boston Dynamics 希望做基礎研究,兩者想法不一致。
而豐田研究院自成立以來就主要從事研發,似乎沒有特別在意產品的商用轉型。其研究院負責人 Gill Pratt 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說,研發和人才儲備是其當前的工作重點,未來落地產品必然是汽車和機器人,但從 Pratt 的態度來看,豐田研究院對 Boston Dynamics 變現并沒有太大的壓力。
此外,Pratt 在接受 IEEE 采訪時表示,對于機器人來說,深度學習等軟件技術十分重要,但硬件技術也同樣重要。當時豐田研究院還成立不久,并沒有硬件開發團隊,而豐田公司又非常擅長制造硬件,豐田強大的硬件制造和設計能力能夠使機器人產品的性價比實現最優化,這也是未來機器人領域所需要的。
最后,技術和專利有效契合豐田核心業務
即使Boston Dynamics 沒有推出消費級產品,但它在研發過程中產生的技術、專利和知識產權,對豐田公司很有價值。有一個專利產生價值的很好例子,iPhone 的觸摸專利就來自其他產品。所以,Boston Dynamics 很可能在研發過程中產生對未來產業格局有革命性的專利,推動豐田整個集團在服務機器人、汽車等產業的發展。
因此,對于豐田研究院來說,在注重研發和人才儲備、短期沒有變現的壓力之下,Boston Dynamics 又有強大的技術和專利積累,還能對其集團硬件業務很好的補充,這個角度去看,是個不錯的標的物。
行業人對其收購的未來猜想
某消費級機器人創業公司 CEO
Boston Dynamics 更加符合豐田公司機器人戰略部署。首先,日本是一個老齡化嚴重的國家,對服務機器人需求非常大,而服務機器人一般為人形。而 Boston Dynamics 公司在人形機器人的技術在世界都是頂尖的,包括它的動力平衡等技術。日本研發了這么久的 ASIMO 機器人,在動力平衡上,遠不及 Boston Dynamics 的 Atlas。至少從這個角度去看,豐田這樁收購不會虧。
某服務機器人公司 CTO
豐田更加看重 Boston Dynamics 公司的專利技術。畢竟它離商用還很遠,利用其專利技術,推動豐田公司在汽車、服務機器人領域的發展,這個更實際與現實。
對于這場「網紅」機器人公司收購案來說,目前來看,雙方的目標和定位都還是比較吻合的,未來想象空間也很大。希望進入豐田的 Bosoton Dynamics 帶給我們更多「網紅」的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