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系標配滿級防水,OPPO A5 系列新品正式發布

以美、日、中國大陸和臺灣電子產業的變革歷程看,我們該如何擁抱科技的未來?
我這個年代的所謂 4 年級生,有幸能見證到半個世紀以來的高科技產業變遷;比起今天的年輕人,對高科技浪潮的興起與衰退更有一份敬畏之心。
記得我小時候,電視機就是高科技;早期臺灣引進外資也是以家電──尤其是電視機為主。像是 RCA、增你智(Zenith),艾德蒙(AOC)等都是耳熟能詳的美國品牌;隨著電晶體、半導體的誕生,高科技從家電進入了電子時代。
日本以其工匠精神追求產品的設計與改善,加上戴明博士(Dr. William Edwards Deming)在日本推動對持續的流程改善和完美品質的堅持,日本在 1970 年代居然以二戰戰敗國的身分,打敗了歐美企業,稱霸家電及電子時代,逼得美國企業在 1980 年代不得不以日本人為師,全面學習「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Control,TQC)和「看板」(Kanban)管理。
我當時在 HP 臺灣,被指派去日本 YHP 學習并且引進 TQC 全面品質管理,往事歷歷在目;美國企業在家電、電子市場節節敗退之時,卻悄悄的將迷你電腦、工作站往桌上發展,進入了 PC 時代。
美國:錯過了家電時代,卻提早進入資訊時代
1990 年代,美國企業正式宣告高科技資訊時代的來臨。我有幸見證了 HP 和 TI 的企業經營宗旨的改寫,由電子進入資訊時代。
臺灣早期的電子業發展,借著引進外資技術開始了黑白及彩色電視的組裝,然后節外生枝的發展出咖啡廳式的電玩;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應該都記得小蜜蜂、打坦克、吃豆豆的這些電視游戲。
由于電玩涉及賭博,政府壯士斷腕禁止這些電玩的生產,而靈活的臺灣廠商立即轉向電腦終端產品的生產,接著順利搭上 PC 這班車,順利站穩 IT 時代的高科技浪頭。
20 世紀的最后十年有許多大事發生:首先是家電、電子時代的霸主日本,忙著享受獨霸市場的商機,而且不斷鞏固陣地,除了投入大量經費進行國內研發之外,還從事海外設廠生產、以及全球品牌通路建立;結果是發展壯大日本電子產業五大巨頭──日本電氣、松下電器、富士通、夏普和 Sony。也因為如此,日本沒有搭上 IT 時代這班車。
另外,有人打趣說,雖然 IT 時代的霸主是美國,但是真正受益的是「I」(India)和「T」(Taiwan);幾乎所有的軟體代工都是印度包了,而所有的硬體代工都由臺灣廠商承接,因此造就了所謂的「臺灣電子五哥」。
而當美國在這十年除了加速高科技的產業轉型,由電子向 IT 發展,更加速向 ICT(資通訊技術)和網絡時代變遷。2000 年的網絡泡沫化,給了美國充足的資源,來發展手機、智能手機及無線通訊;而在互聯網跌了一跤之后,網絡時代的腳步并沒有停頓,反而加速進入云端時代,使得日后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風起云涌。
日本:家電時代稱王,但錯過資訊和網絡時代
反觀日本,沒有搭上 IT 時代的班車、沒有任何電子產業巨頭思考彎道超車的策略,反而在家電、電子市場「筑高墻,廣積糧,穩稱王」;由于失去 IT 市場,導致 PC、筆電、軟體等技術及產品全面失守,隨后的功能手機、智能手機、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端、app、電子商務、大數據等等,都遭到全面潰敗。
但是日本電子五巨頭辛苦經營的家電和電子產品和供應鏈,終究還是逃不過產業生命周期的宿命,霸主地位被韓國及中國大陸蠶食鯨呑;前不著村、后不搭店,正是日本高科技產業兩頭落空的處境。
而回頭看看臺灣的情況,在 IT 時代受益的臺灣電子五哥,仿佛是日本的歷史重演:從 90 年代至今,在 PC、筆電市場也是「筑高墻,廣積糧,穩稱王」 ,采取的措施也幾乎跟日本一樣。
唯一不同的是,日本人比較團結,還有個本土市場支撐,才能拖到今天;而臺灣的電子五哥沒有本土市場支援,在中國大陸市場也「戒急用忍」,放任聯想坐大。
在聯想并購 IBM PC 之后,不僅僅在全球市場威脅臺灣廠商,更進一步威脅到臺灣的歐美代工衣食父母。
循序漸進的中國大陸,代工思維的臺灣
我在 1992 年初派駐北京擔任中國惠普第三任總裁時,聯想只是一個由中科院的柳傳志出來創業、爹不親娘不愛的小民營企業;真正的國家隊是由電子部計算機局分離出來的「長城計算機集團」。
聯想采取「貿、工、技」的策略,先代理惠普的 PC 和打印機做起,然后進入制造,再自創品牌。當年柳傳志、楊元慶、郭為等人,都上過我的課,稱呼我為「老師」,所以千萬不要說他們是一個有政府支援的國家隊。
反觀臺灣的電子五哥們,在積極鞏固 IT 陣地時,雖然也由代工轉型自我品牌,但是代工的大餅始終也不愿放棄;品牌、代工兵分兩路,PC、筆電兩不棄。
雖然有國外手機巨頭的支援,拿下了不少手機代工的訂單,也算進入了 ICT,但是,隨著「男人」(MEN:分別代表 Motorola、Ericsson、Nokia)被 Apple 及中國品牌上下夾擊至垮臺,代工的宿命也隨著衰敗;HTC 如天空劃過的一道流星,帶著國人的期望和失望,如今已經好景不再。由于臺灣的經濟非常依賴高科技產業,因此今天的 22K 可謂其來有自。
政府關心 GDP 成長率是理所當然,全球政府都是如此;促進經濟增長肯定是抓大放小,各國政府都一樣。幾家大企業成長個 10%,勝過萬家微型企業翻倍。因此,大企業得到了國家最好的資源也是理所當然的;這些資源包括(但是不限于)資金、人才、政府的優惠政策、媒體的關注報導等等。
大企業發展的宿命
但是大企業有個宿命問題:高科技大企業往往最終會因為無法創新而滅亡。怎么說呢?
大企業之所以大,就是因為營收大,而且大企業一般都是上市公司,背負著投資者及股民的期待,每年營收獲利必須持續增長;所以從產品生命周期來看,大企業必須追求主流市場產品,也就是成熟期甚至衰退期的產品。
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使衰退期的產品市場,也比誕生期或增長期的產品市場更大、風險更小。君不見家電、電子產品雖然不再引領風潮,卻也不會消失。
成熟期產品的特點,就在于商品化(commoditization)、無差異化;主要產品的競爭力在規格、價格、以及工業設計,如果硬要說創新,往往只能扯上設計。因此,我說高科技大企業逃不了因為無法創新而衰退的宿命。
另外一個原因是人才。大企業吸引了國家最優秀的人才,到了年底發獎金給股票時,當然是看績效;因此企業中的一軍人才,必定爭取掌握主流產品的重要位置。企業真有心投資創新技術及產品,恐怕也只有二軍、三軍人才可以苦守寒窯幾年了。
了解了大企業的體制和宿命,就會知道在某個時代稱霸某個產業的國家,往往也就會停留在那個時代;因此,日本電子五巨頭至今仍然在搞電視,臺灣電子五哥仍然在搞筆電,孰令致之也就不難理解了。
政府的責任在布局
那么政府該做什么?戒急用忍?技術留臺灣?避戰?死抱著供應鏈?與半導體、IT 產業共存亡?日本不行臺灣行?
我曾經在許多演講里面提到過,位居高層的 CEO 必須具有看穿水晶球的能力。從家電、電子、IT、ICT、云端、互聯網、到各種智能產品,下一個高科技風口是什么?物聯網?萬聯網?創客創業?我 2015 年 8 月在日本東京對 150 位日本企業高層演講,就試圖告訴日本的企業,「產品 4.0」將會是日本的下一個風口,讓日本再度興起。
由滿場的掌聲中,我可以感受到日本企業長久以來的焦慮和期盼。
寫到這里,我禁不住的懷念起蔣經國時代的十大建設,李國鼎、孫運璿時代引進 RCA 的技術,在工研院電子所蓋了臺灣第一個半導體晶圓廠;雖然臺灣仍處于家電時代,但政府已經在布局 IT 時代的產業技術,這就是政府具有看穿水晶球、布局未來的能力。
后來的兩兆雙星卻只繼續在為 IT 產業「筑高墻,廣積糧」,在今天回顧之下,兩兆雙星似乎是為臺灣高科技產業下了一根定海神針,讓臺灣這艘高科技大船就停在 IT 時代,看著未來科技浪潮離我們遠去。
深圳灣(微信公眾號 ID:shenzhenware)已開設程天縱先生的文章專欄,查看方式:前往「深圳灣」微信公眾號主頁-點擊主頁下方菜單欄「報道」-「Terry 專欄」
想與 Terry 老師互動交流,請點擊此處預約他的第 25 期(9.12~9.26)一對一、面對面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