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手還是幫兇?研究表明工業機器人正成為黑客們最愛的「安全黑洞」

無人機是間諜和數據黑客的新武器,可 Dedrone 說不會讓這件事發生!
被犯罪分子蓄意控制的無人機現在有了新對手。
2013 年 9 月 17 日,在德國東部城市德累斯頓 (Dresden) 舉行的競選集會上,德國現任女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正坐在其他高級 CDU(基督教民主聯盟)政治家旁邊談笑風生,一臺無人機突然落下并撞在了離默克爾兩米遠的舞臺上。當時正在臺上發表演講的薩克森州總理斯坦尼斯瓦夫·蒂里希(Stanislaw Tillich)用了一個有趣的評論輕松化解了這個突發小事件可能帶來的尷尬,并惹得觀眾及總理輕松的笑了起來。
盡管事后證明這只是德國“海盜黨”的一個惡作劇,但這件事卻引發了德籍企業家 Ingo Seebach 博士的思考:「如果無人機上攜帶的不是攝像鏡頭,而是武裝彈藥,這將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褂谑?,六個月后,Ingo Seebach 博士與朋友合伙成立的專注于研制反無人機系統解決方案的安全公司 Dedrone 誕生了。
事后證明這位現任 Dedrone 首席運營官的創始人是頗具遠見的,隨著無人機成為越來越大眾化的產品,伴之而來的各種安全問題也逐漸凸現。此前深圳灣曾以工業機器人的網絡安全為主題進行過相關報道,可事實上,無人機領域信息安全的問題,似乎顯得更加急迫。

Dedrone公司創始團隊,從左至右分別是 COO Ingo Seebach、CEO J?rgLamprecht、CTO Rene Seeber
天使還是惡魔?無人機麻煩不斷,促使反無人機市場崛起
無人機監管體制的不完善,導致「黑飛」事件頻頻發生。今年以來,就出現過多次無人機「黑飛擾航」的事件。例如1月份無人機近距離航拍蕭山機場客機降落的視頻在社交網絡爆紅,事后涉事男子被處以刑事拘留,這件事引發了關于無人機監管的廣泛討論。
更讓人擔憂的是,在今年 4 月 14 日至 30 日短短 17 天里,僅成都雙流機場一處就發生了 9 起無人機擾航事件,造成共計過百架航班備降、返航或延誤。有人認為這是一個有組織的蓄意犯罪事件,而背后的商業利益鏈錯綜復雜。
無人機,儼然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犯罪工具。如果將腦洞放大一點,從犯罪分子的角度考慮,無人機的利用價值真的是太大了。能用來運輸毒品與武器,進行監獄甚至跨國界走私;用來偷拍個人隱私、非法測繪、竊取軍事機密;在戰火不斷地中東地區,恐怖組織 ISIS 甚至將大疆無人機改造成「轟炸機」,為了避免為國際問題背黑鍋,大疆專門于今年 2 月通過其移動應用在中東設立禁飛區……
與無人機紛擾不斷相呼應的則是反無人機市場的迅速崛起。根據國外市場研究機構 Grand View Research 公司的一份新報告,在 2017-2022 年反無人機市場將以每年 24% 的速度增長,預計到 2024 年,市場規模將達到 18.5 億美元,成為一個新的潛力市場。
回過頭來看看文前提到的 Dedrone 公司的發展,便是順應著這股反無人機浪潮迅速發展起來的。Dedrone 于 2014 年 2 月正式成立,2015 年 1 月一架無人機在白宮前墜毀,Dedrone 順勢進入市場,此后發展的速度十分驚人;2016 年 Dedrone 將企業總部從德國遷至美國舊金山,并順利完成 1000 萬美元 A 輪融資,與德國電信巨頭開展合作;2017 年 1 月,Dedrone 宣布獲得 B 輪 1500 萬美元融資,由思科前任 CEO 領投。至此,短短三年 Dedrone 的業務已經開始走向全球,成為無人追蹤領域的執牛耳者。
DroneTracker平臺,一套軟硬結合的空域安全系統
根據 Dedrone 官方提供的資料,其主打產品 DroneTracker 是一個自動、可集成和包含性強的平臺,可以適應獨特的建筑結構、風景及其他外部條件,即時提供無人機檢測、識別并將特定位置的威脅集成到安全程序中做出對策。
DroneTracker 允許用戶輕松配置多個傳感器,設置應對威脅的主動及被動對策,以及全天候自動操作的警報。在軟件界面上會持續顯示實時空域信息,并使用 Dedorone 的 DroneDNA 高級分析和模式識別功能來檢測和識別無人機??梢宰詣蛹せ顚硨o人機的防御措施,并酌情通知安全服務提供商。
下面深圳灣分別從軟件功能與硬件配置兩個方面來 DroneTracker 進行介紹:

軟件:
空域監控:自動檢測,分類,發出警報,并記錄證據以識別和評估潛在的威脅。如果需要,可以自動觸發進攻或防御性對策。
自動報警:一旦探測到無人機入侵,DroneTracker 會立即通知監測人員。監測人員可自行設置要通過哪些渠道進行通知,包括短信、用戶界面、電子郵件、網絡(TCP / IP),SNMP 或 Pushover.net。
錄制證據:DroneTracker 攝像機可以準確分辨檢測到的物體是否是無人機,并且錄制視頻證據 ,所有檢測到的無人機飛行將被記錄并存儲在本地。通過 RF 傳感器收集 MAC 地址,序列號,無人機類型和型號,并可識別重復違規者。
DroneDNA:通過不斷收集無人機的具體特征,將這些特征數據存儲在中央云端數據庫中,并始終保持更新狀態。使得后續的無人機識別更加快速準確。
硬件:
無人機檢測雷達:雷達系統可涵蓋 360 度全景,能檢測到 9 公里范圍內的較大固定翼目標,以及 3 公里內較小的多轉子無人機。將多個雷達設備集成到傳感器網絡中,可提供更加精密的覆蓋網絡。

RF 傳感器 2.5:幾乎所有的商用無人機都是用無線電信號,因此可以通過射頻(RF)檢測無人機和遙控器。目前通過 Dedrone 傳感器系統檢測所有通過 RF 或 WiFi 連接的無人機,能涵蓋整個 DJI 產品線。
多傳感器系統:DT 多功能傳感器可永久性的安裝在立面墻體或特制桿上,可安裝多傳感器,可永久使用于監獄、政府設施、大使館、核電廠、工廠、私人建筑等區域場所。
模塊化干擾系統:采用專用軟件對系統進行編程,結合全向定向天線組,可進行多任務執行,包括設立保護事件,VIP保護等。
反無人機手段多樣,但總體可分為三個等級
盡管針對無人機黑飛的手段多種多樣,例如聲波干擾、信號干擾、激光炮、雷達干擾等等,但總體來說防護手段可以分為三個等級:
一、干擾阻斷
干擾并阻斷無人機的信號為主,采用定向干擾的原理,向目標無人機發射定向的大功率干擾射頻,切斷無人機與遙控器之間的通訊,從而迫使無人機自行降落或者返航。代表產品的國產反無人機電磁干擾射線槍。
二、直接摧毀
這個等級一看就是有明顯暴力傾向的武將作風,一切的手段都是為了最終干凈徹底的消滅對手,主要為軍港碼頭、機密單位等敏感區域提供安保。較為典型的是美國波音公司 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分別研制的反無人機激光炮。
三、檢測控制
這算是技術含量最高的一種。無論是干擾阻斷還是直接摧毀,都容易造成無人機的墜機并帶來額外的影響。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人們希望借助阻截無人機使用的傳輸代碼,進而控制 無人機,甚至指引其返航。例如英國研發出的一種新的「反無人機防御系統(AUDS)」,它利用無人機本身的通信系統來對付無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