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Pods 獨吞八成藍牙耳機市場,完爆 iPhone 成為最受歡迎的蘋果產品

Apple Watch 銷量大漲 54% 的背后,是可穿戴的智能升級?
Apple Watch 2017 年總銷量達到 1800 萬塊,同比增長 54%,成為蘋果陣營中年度最大的「黑馬」。
盡管媒體此前以各種尖酸的字眼來形容 iPhone X 「銷量平淡」,可事實上,蘋果在不久前公布的 2018 財年 Q1 季度財報數據十分的漂亮:
其凈營收達到了 882. 93 億美元,同比增長 13%;其中凈利潤為 200. 65 億美元,同比增長 12%。CEO 蒂姆·庫克(Tim Cook)表示,這是蘋果史上營收最高的一個季度。
當然,除了更高售價的 iPhone X(iPhone 為蘋果貢獻了 70% 的營收比例),這份漂亮的財報的另一大功臣就是可穿戴設備:在 2018 財年 Q1 季度蘋果可穿戴設備(包含 Apple Watch、Beats 和 AirPods)板塊營收同比增長近 70%,成為繼 iPhone 之后蘋果營收的第二大增長引擎。

Apple Watch 成年度黑馬: 2017 年賣了 1800 萬塊,同比增長 54%
在這份漂亮財報的背后,Apple Watch 也迎來了史上最佳業績: 2017 年總銷量達到 1800 萬塊,同比增長 54%,成為蘋果陣營中年度最大的「黑馬」。
根據美國調研機構 Canalys 的調研數據,Apple Watch 的銷量增長主要來自以下因素:
一是 Series 3 系列增添了 LTE 網絡連接,這意味著 Apple Watch 能夠不再受到 iPhone 手機的限制,在使用場景上獲得更多的可能性。二是產品銷售渠道得到擴張,越來越多的運營商伙伴開始在他們的商店中售賣 Apple Watch。

Canalys 研究分析師 Vincent Thielke 表示,在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Apple Watch 3 的 LTE 版本需求十分旺盛,主要的運營商都在節日期間儲備了大量存貨,其中 Series 3 的 LTE 版本出貨量環比增長一倍,達到 160 萬。
LTE 版 Apple Watch Series 3 銷量占 Apple Watch 總銷量的 13%,且絕大多數為 Apple Watch 的新用戶;非 LTE 版 Apple Watch Series 3 則占總銷量的 35%,而 Series 2 和更老版本占比仍然達 52%,這主要歸功于蘋果對老款設備持續進行打折銷售。
Apple Watch 的那些競爭對手們,都生存的怎么樣?
從 2017 年 Q3 季度的數據來看,目前的可穿戴品牌按市場占比大小依次為蘋果( 23% )小米( 21% )、Fitbit( 20% )、華為( 6% )、三星( 5% ),這五家品牌在該季度共支撐起 1730 萬款設備銷量。
不過到了第四季度,借著西方國家黑五+圣誕的狂暴促銷,蘋果一共出貨 800 萬支 Apple Watch,同比收入和出貨量均超過 50%,一舉打破了 Fitbit 曾在 2015 年 Q4 季度創下的 610 萬(手環)銷量紀錄,并進一步拉開了與其他品牌的差距。
作為 Apple Watch 最直接的對手——Android Wear 陣營的各種智能手表們,例如搭載 Tizen OS 的三星 Gear S 系列,以及華為的 HUAWEI WATCH 等,則是一直處于尷尬求生的狀態,實在無法與 Apple Watch 的春風得意相提并論。

而小米手環與 Fitbit 雖然在智能穿戴市場分列第二、第三,但均是以手環為核心產品,它們大都價格低廉、僅具備基本的健身或健康追蹤功能,無論是從外觀、性能、盈利能力還是市場定位上,均無法對 Apple Watch 產生直接威脅。
對此 Canalys 的高級分析師 Jason Low 表示:從各個角度綜合來看,蘋果幾乎已經贏下了可穿戴設備的戰爭。
可穿戴設備正在漸漸復蘇 ?背后真正的推力其實是「智能升級」
Apple Watch 的優異表現,似乎又讓人們忘卻了兩年前可穿戴市場經歷的一場「寒冬」:早期對可穿戴市場樂觀的估計使得大量的資本與創業者涌入這個市場,最終的產品卻并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致使大量涌入的可穿戴品牌紛紛倒閉或并購。
而根據 IDC 于 2017 年底公布的一份市場調研報告,整個 2017 年,全球可穿戴設備的總出貨量已達到 1. 132 億;預計到 2021 年,這個數字將差不多翻一番,達到 2. 223 億。

這接近 19% 的年復合增長率,除了已經接近穩定增長的基礎款手環之外,智能手表之類的更為高端和多功能的設備,將成為下一階段的增長動力。
例如除了手環與手表之外,智能耳機(如同在 2017 年大賣的 AirPods)與智能服飾(如 Levi’s 與 Google 合作推出的智能夾克)也正在逐漸成為可穿戴領域潛力巨大的新生力量。
可以肯定的是,可穿戴設備的應用場景將會變得越來越廣,誰又知道 Apple Watch 會不會代替 iPhone,成為下一代交互的核心產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