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 AI 眼鏡高調入場,百鏡大戰 T0 隊伍將迎來新成員

創業公司的自研 AI 芯片之路,以及 ToB 攻堅戰的機會 | 對話云知聲
后「百箱大戰」時代的 AI 芯片之路。
「不做芯片,必死。」
上個月,剛剛宣布獲得了 C 輪 1 億美金融資的云知聲,在北京的新品發布會上,推出了自研的物聯網 AI 芯片「雨燕」。創始人兼 CEO 黃偉用這句話表達云知聲為什么做芯片的決心。
與其說決心,不如說是時勢使然。
眾所周知,芯片研發是一項高風險、重成本的事業,需要有充足的彈藥—— 哪怕是 10 名超過 10 年工作經驗的博士,對于資源和資金都吃緊的創業團隊來講,無疑都是個相當大的挑戰。
然而,在巨頭爭霸的 AIoT 賽道上,創業公司如果停留在提供解決方案的高度,就很難走得更遠,甚至是等死。
「巨大的需求,渺小的背影,心里有深深的孤獨感。」借用了微信啟動界面的意境,黃偉感慨到。
身材渺小的 AI 創業公司,如何選擇自身的賽道?

Part 1 自研 AI 芯片
在深圳組建分公司,因為市場和客戶在這里,語音技術產品化的落地在這里
身材渺小的 AI 創業公司,如何選擇自身的賽道?帶著如上的問題,我們探訪了云知聲的深圳辦公室。
對于華南的戰場,云知聲聯合創始人康恒博士是領頭人。家在北京的他,自 2014 年深圳分公司創立以來,大半的時間都在深圳。趁著中午吃著盒飯的功夫,他向我們講述了一段云知聲的成長故事。

2012 年,也是在亞馬遜 Alexa 起步的同一年,云知聲成立,并很快發布了國內首家永久免費的語音云平臺,首度將深度學習引入到語音 AI 領域。
作為一家專注物聯網人工智能(AIoT)服務公司(傳統的說法是 IoT 服務供應商),云知聲從創建之初就在做核心技術的積累,并拿著創辦一年便拿下的 1 億人民幣 A 輪融資,組建技術團隊,并與華為等優質客戶達成合作。
然而,技術落地的場景,不是在北京和上海的辦公室坐著就能找到的。
「如果我們活動的區域一直局限在北京與上海,就很難感知到當地市場的動態變化。」2014 年,被任命為云知聲 IoT 事業部副總裁的康恒,肩負重任來到深圳,著手組建深圳分公司,并開始與家電、機器人及各類消費電子硬件廠商接觸。
從軟件到硬件,將語音交互和 AI 技術硬件化,通過語音 AI 模組助推家電廠商快速推出智能產品
深圳分公司的組建,更多的是為了實踐云知聲在 2014 年 3 月就提出的「云端芯」的戰略,將云知聲的技術能力從云端遷移到終端,在家居、車載、醫療、教育等領域,服務更多的企業。

這一舉措也表明黃偉不滿足于做一家單純的語音平臺商,他希望加強 AI 服務的落地,讓技術真正惠及 IoT 企業。
而如何將云端的「軟」能力落地給到客戶?在接觸了大量終端客戶后,康恒發現,僅僅打包云端算法能力是不夠的,將 AI 能力通過模組「硬」化,是技術落地的一條「捷徑」,也是和設備廠商合作的「套路」打法。
對于一家語音 AI 技術服務公司來說,語音模組這張牌的商業化優勢很明顯:
一是直接應用語音 AI 模組賦能設備,從而大幅縮短家電廠商智能產品的研發周期;
二是將語音技術可視化,當品牌商看到具體的模組實物,看到它的使用效果,就不需要再做更多技術上的判斷,技術層面的判斷難度及成本大幅降低;
三是成熟封裝的模組方案,無論是在性能還是成本上,對于家電廠商來說都是可控的;
這種「套路」打法不僅降低了家電廠商對于語音技術的理解和應用門檻,也很快幫助云知聲獲取了第一批客戶,華帝、海爾、長虹、美的、格力 、TCL 等,這個名單還在不斷的增加。

合作是雙向的。在這一波「語音喚醒萬物」的變革運動中,我們能看見:不僅是像云知聲這樣的 AI 公司在拓展家電市場,傳統家電廠商也正在尋求以語音為契機,進軍智能家居——從可以語音遙控的智能空調、電視、煙機,到電風扇、電燈等小家電。
如今,家電領域已全面開啟 AI 模式。正如我們在地鐵的 LED 屏、辦公區電梯廣告、以及各種家電賣場里看到的一樣,傳統家電都已經紛紛打上了 AI 的標簽。
芯片從研發到量產,語音技術產業化落地最難走的捷徑,九死一生才有機會
這個世界上「一招吃遍天」的生意幾乎不存在。
「一些大家電,如電視、空調等,其產品利潤足夠高,足以覆蓋語音模組的高成本;但是一旦擴大應用范圍,例如風扇、電燈等小家電,或是車載、安防等其他領域,前面提到的模組的優勢,就沒那么明顯了。」康恒分析到。
硬件模組這種產品形態,底層的各種電子元器件尤其是芯片,需要嚴重依賴上游供應商,渠道則通過代理商加持運營,成本和供應周期都很難把控。這一點,也是無數涉足硬件的軟件公司,都很難繞開的坑,為此交了學費的企業不計其數。
自研芯片,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也是倒逼出來的一條路。
「掌握了芯片供應權之后,將集成了先進語音 AI 技術的芯片開放給方案商,通過方案商為品牌商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在成本及供應周期上,云知聲都將有更大的主動權。」康恒說道。
自研芯片被提上了日程。從 2014 年黃偉提出「云端芯」戰略,到 2015 年正式建立研發團隊,再到 2018 年推出「雨燕」物聯網 AI 芯片,花了整整 4 年時間。
雨燕采用自主 AI 指令集,擁有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 DeepNet、uDSP,支持 DNN/LSTM/CNN 等多種深度神經網絡模型,NN 性能較通用 CPU 能提升超 50 倍,在低成本和低功耗設備上提供更高的算力。

在上個月的新品發布會上,云知聲聯合創始人、芯片負責人李霄寒也表示,「雨燕」已經完成小批量流片,預計在今年 Q 3、 Q4 季度會正式導入第一批客戶。而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里,云知聲還將推出支持多模態的「雪豹」、提供通用 AI 邊緣算力的「旗魚」兩款芯片。
對于「不做芯片等死」的說法,康恒的觀點是,「創業本就是九死一生,四平八穩的創業是不存在的。自研芯片的確是需要巨大的資金、人力投入,但是一旦做成了,便會轉化為我們巨大的優勢。」
Part 2 ToB 攻堅戰:
不輕易擴張行業布局,但云知聲涉足的幾個行業領域,有幾條準入的標準
在外人看來,云知聲的棋盤已經鋪的夠大:產品涉及芯片、語音交互系統、云端服務,涉足領域更是橫跨家居、醫療、車載、機器人等多個方向。這個棋局看起來的確不像是一家只有 300 余人的創業公司所能支撐的。
「創業公司必須聚焦,某種程度上看,必須有選擇的去涉足某個或某幾個行業領域。」云知聲不會輕易去擴張布局新領域,康恒為我們總結的入局標準有這樣幾條:
第一,該領域的確存在需求,例如智能家電,如今語音控制已經幾乎成為標配功能;
第二,這些需求具備足夠的市場規模,即蛋糕足夠大,能供給云知聲,乃至更多企業的發展;
第三,云知聲能在該領域形成自己的護城河,一能夠做到技術最強體驗最好;
第四,行業具備足夠大的發展潛力,如車載、家居、醫療、教育。

AI 創業公司一定要在垂直領域深入挖掘才能活下來。然而,「邏輯套路都擺在了明面上,實際做起來才發現困難重重。即便是在已經有普遍共識的家居領域,在將 AI 落地的過程中還是會遇到各種坑。有些坑是一定要趟的,不然你怎么知道坑是什么樣子?」顯然,康恒已經是過來人了。
在「挑」客戶的問題上,「姿態高」或「姿態低」都不是云知聲想要的,云知聲「挑」的是行業和方向
「ToB 的業務模式,做得有多好決定于你和客戶走的有多近。」在聊到創業公司的業務拓展經驗時,康恒這樣總結到。「其中,一是客戶資源、人脈;二是你提供給客戶的方案能否深入到某個具體場景,深度 match 客戶的產品需求。」
在 AI 公司向傳統企業和政府的「賦能」運動中,我們經常能聽到了一些吐槽的聲音,吐槽那些 AI 平臺大企業的「高姿態」,合作態度不夠平民。但同時,我們也能看見像騰訊這樣的大平臺公司,在推動 AI 落地的過程中正在逐漸改變態度,官方措辭也開始咬文嚼字地將「賦能」改為「助力」了。
這樣放低姿態,是否意味著 AI 公司不再像以往一樣「高姿態」的「挑客戶」了呢?
在聊到這個話題的時候,康恒用理性的思維為我們分析到:一方面,像 BAT、訊飛這樣的上市公司,因為太大而根本沒有辦法去顧忌到小額市場,一定會優先選擇與其收入、規模、以及收益相匹配的公司。那么,巨頭顧及不到的市場,就是 AI 創業公司的市場。
另一方面,像云知聲這樣的創業公司也是要有的「挑」的。「對于絕大多數客戶,我們還是以低姿態去服務的。我們挑的是什么?是行業和方向。那些因為云知聲的入局而能帶來規模效益的行業和方向。」
Part 3 彎道超車
未來趕超科大訊飛和 BAT 的可能,在于落地垂直細分市場
云知聲 4 年前提出的頗具前瞻性的「云端芯」戰略布局,時至今日,也依然能看到它為行業伙伴帶來的啟發。
時至今日,我們也能看到阿里、騰訊、百度、小米等巨頭更有野心的局部或全景布局:基于核心技術和核心業務,構建和完善語音智能平臺 (OS 或語音交互引擎),再分別從云端(如騰訊云小微整合 QQ 音樂服務)、芯片(如阿里收購芯片公司中天微)、及終端(如小度智能音箱和小度在家,以及小米智能硬件家族)布局 IoT 生態,等等。
「云知聲 ToB 模式的打法,有時候不是 BAT、科大訊飛等公司能顧及得那么深入的。」康恒認為 ,AI 技術產業化無非就兩條路徑:
一是平臺化路徑,就像 BAT 那樣,基于大流量去做 C 端大眾需求的產品(以及廣義的 B 端的平臺級產品);另一條路徑,就是像云知聲這樣深耕 B 端垂直領域,基于細分領域的需求做產品,去針對細分客戶的需求做極致化服務。

「云知聲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護城河,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在垂直細分市場做到足夠強。」康恒對未來的產品和市場方向,已經非常的清晰。在蓬勃發展的兒童智能產品市場,云知聲向深圳灣(微信 ID:shenzhenware)透露了一系列新的動作。
避開巨頭的鋒芒,AI 創業公司的下一個發力市場會是什么?又要以什么樣的產品和服務去滿足垂直細分市場的需求?
云知聲已亮劍。
接下來,就是一場赤膊上陣的硬仗了,我們已經可以拭目以待。
微信號:shenzhenware
訪談整理:談哲
主筆:陳壹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