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9 元小米首款智能手表發布,盤一盤亮點和槽點

小米手表體驗:離「腕上的小米手機」還有不少距離
預期太高,往往到最后更失望
按照小米 CEO 雷軍、小米生態鏈總經理屈恒的說法,它是「手表外觀的智能手機」,原因在于它支持全功能 eSIM 虛擬卡、開放生態的 MIUI For Watch 系統。除了蘋果 Apple Watch,市面上其他智能手表只能算作是「大號手環」。
盡管破千的價格一點也不「小米」,小米手表在剛過去的「雙十一」期間取得了不俗的成績。11 月 5 日產品發布當天開啟全渠道訂金預售,11 月 11 日零點全渠道首賣,當天小米即發布戰報,截至 11 日 9 時 30 分,小米手表單品全渠道銷售額已突破 1 億元。按照 1299 的單價計算,相當于 6 天內賣出了 7.7 萬臺。
深圳灣也第一時間拿到了小米手表,感受一下這個「腕上智能手機」。
開箱、上手:外觀似曾相似,有質感
作為市面上為數不多的采用方形表盤的智能手表之一,小米手表大體上確實與蘋果 Apple Watch 非常相似,不過細看還是有點差別的。對比邊角圓潤的 Apple Watch,小米手表輪廓棱角更明顯、更方正。我們拿到手的這款小米手表是典雅黑的版本,另外它還有一款科技銀的配色。

△ 小米手表開箱包裝清單:印有小米浮雕圖案的外包裝盒、手表、觸點式充電底座、充電頭、說明書。
有一定的分量和質感——這是我們拿到小米手表的第一感觀體驗。它搭載 1.78 英寸 AMOLED、326 PPi 四曲面高清屏,不管顯色、亮度、清晰度都表現得非常不錯,即使在戶外強光下也能 Hold 得住。

對比 44mm 版本的 Apple Watch,小米手表也會更厚重些,重 44g,12.28mm 的厚度比蘋果家的要高出 1.58mm,表帶款式是區別它和 Apple Watch 的重要標志。

右側是與 Apple Watch 同款表冠、開/關機按鍵,左右各一顆麥克風,左側長條縫隙是揚聲器。

就佩戴感受而言,小米手表標配的親膚氟橡膠防敏表帶還是挺舒適,由于表帶黑色也比較簡約,小米手表個頭雖大但能將手腕襯托得較為纖細,骨架稍大的女生完全不用擔心,但長時間佩戴帶來的負重感還是不小的,對比動輒 50、60+ 克的運動手表,算是在能接受的范圍內。

此外,小米手表還有一款「尊享版」,售價 1999 元。其內在配置與標準版小米手表基本一致,不同之處在于表盤升級為藍寶石玻璃,以及高亮不銹鋼中框、不銹鋼鏈式表帶,重量更是達到了 56g。
連接、配對:小米生態系統的優勢得到發揮
出于系統原因,手機連接小米手表之前,需事先下載 Wear OS、小米穿戴 APP 兩款應用,先后完成匹配才行,操作復雜的同時也延長了配對時間。目前,iOS 版本的小米穿戴 APP 還未上線(預計 12 月 3 日更新對 iOS 的支持)。
另外,小米手表與非小米手機的安卓機在連接上也不夠流暢,比如在同事稍微有點年代的魅族 Pro 5上,我們嘗試用 Wear OS 與小米手表多次連接失敗后果斷放棄。

所以小米手機才是小米手表的最佳選擇。連接后,手表與小米手機在系統層的生態優勢也顯現出來,用小米賬號登陸后,小愛同學、米家、卡與支付等功能也會同步至手表。
交互:語音、觸控,手機有的手表也有
交互方面,小米手表也如大部分智能手表:
從上往下滑:顯示通知信息欄;
從下往上滑:控制面板(設置、網絡、飛行模式等);
從左往右滑:負一屏,目前僅支持顯示天氣、日程、月歷;
從右往左滑:卡片式小工具(最多五張),可自定義設置心率、運動模式、天氣、米家、日程、通勤等選項。
短按側邊開/關機鍵,可快捷啟動自定義的應用,系統默認支持運動模式。
長按表盤可進入選項設置、更換表盤,同樣的操作也可以在手機 APP 上進行。

線性馬達的加入也讓小米手表提供了近似手機的交互。點按表冠進入應用程序欄,轉動表冠翻頁,手表伴隨振動帶來反饋。此外,手表在息屏狀態下接到新消息時,也會震動通知。

小米手表支持小愛同學的語音交互,長按表冠呼出語音助手,可以查天氣、股市、導航、調用 APP 等。

除小米手機、小米智能音箱之外,小米手表在小米 AIoT 扮演一大入口的重要角色。如果你有一屋子的小米智能家電,它會成為你「腕上的智能家居控制面板」,隨時隨地聯動控制智能家居設備,具體還可以在手表上的米家 APP 上查看設備的情況。
開放的 MIUI For Watch 系統:只是個開始
官方強調小米手表是個「腕上的智能手機」,不僅體現在它支持一號雙終端、獨立號碼方案,更在于它基于 Wear OS by Google 打造的開放生態系統 MIUI For Watch。對比市面上絕大多數智能手表僅有幾款封閉的應用的情況,小米手表能夠做到像智能手機一樣,讓用戶在應用商店下載自己喜歡的 APP。
小米手表內置應用商店和表盤市場。包括短信、電話、微信、喜馬拉雅、QQ 音樂、Keep 等應用,目前手表預裝了 30 款左右的 APP,還未達到官方宣稱的 40+ 款。部分應用在具體使用上沒辦法脫離手機。
聯網方面,小米手表可采取連接 WiFi,或 eSIM 一號雙終端/獨立號碼的方式。目前國內三大運營商 eSIM 一號雙終端業務覆蓋范圍僅限上廣深、杭州、武漢、成都等一二線城市,獨立號碼的支持范圍會更大(幾乎全國),也更靈活。
音樂、廣播
在聯網的前提條件下,小米手表上的 QQ 音樂、喜馬拉雅 FM 基本可獨立使用,在線播放歌曲/廣播,可以通過手表本身的揚聲器外放,也可以藍牙連接真無線耳機收聽,這也是當前徒步、運動的流行搭配。

支付、滴滴出行
通過手機授權登陸后,支付寶、微信可通過 NFC 付款,小米祖傳的的公交卡、門禁卡功能也讓手表充當一個移動錢包。
手表上安裝了滴滴出行,在使用上也類似微信,需要手機事先授權登陸、藍牙連接手機才能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Keep
在使用 Keep 時,也必須打開手機上的 Keep 同步進行,動作展示、教練音頻播放本質還在手機端,小米手表僅起到同步用戶心率等監測數據的作用。
結合手表上的數據,Keep 能適時提醒給出適當的健身建議,例如監測到心率過高時,它會提醒「手掌不要緊繃」。

搜狗地圖
小米手表系統默認的地圖、導航采用的是搜狗地圖。手表實際的搜星體驗并不是很好,從語音下達導航命令/點開 APP 定位到顯示結果至少需要十幾秒的時間。
運動、健康
小米手表內置六軸傳感器、第三代 HRM 心率傳感器,配合三大衛星定位系統,以及指南針、氣壓計,據官方介紹,支持十大運動模式,能夠監測睡眠、壓力值、心率等數據。
不過拿到實物后我們發現,手表上僅顯示八種,對比宣傳少了室內游泳、開放水域游泳兩種模式。

另外,小米為打造專業腕上運動體驗,與知名運動算法機構 FirstBeat 合作,在小米手表上采用歐洲賽級運動測算技術,能夠測量 VO2max 最大攝氧量等專業數據。不過目前該功能未上線。

小結
如果將小米手表定位為一款智能手表,它的條件已經基本完全符合,包括時間顯示,運動、健康數據監測,成為手機消息通知的「副屏」,公交卡,零錢包。
而如果如官方一開始的宣傳那般,定位為一款「手表外觀的智能手機」,至少從目前來看,未免有些牽強。不管是手機匹配操作的流暢度,還是系統應用,遠沒有達到宣稱的「腕上的智能手機」、甚至可以說還未達到其他同類產品的水平。
也許是不愿意錯過「雙十一」賣貨高峰期,被趕鴨子上架的小米手表在許多細枝末節上并沒有做好準備。
這樣一來,產品開賣前為打「概念差」的宣傳讓用戶建立了過高的心理預期,產品到手也不可避免的讓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