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對大多數的制造商來說,就是受夠了代工的低利潤,身處產業鏈最上游接觸不到終端市場,沒有銷售能力就只能幫有銷售能力的品牌商做代工,賺些低廉的 OEM 費用。中國制造業轉型喊了很多年,為什么真正走出的品牌屈指可數?原因就是品牌不是喊的,是建立在良好的客戶體驗基礎之上,形成口碑傳播,尤其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當下,你的產品好,瞬間會把你推起來,產品不好,瞬間讓你倒下,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會加速產品優勝劣汰的過程。
?
最近幾年隨著馬云,阿里巴巴的崛起,國人越發意識到電子商務的能量。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電商平臺,年交易額都保持高速增長,國內的雙 11,美國的黑色星期五不斷刷新新的銷售記錄。電子商務是一種輕資產的銷售方式,相比傳統的店面租金,電子商務可以面對更廣闊的市場。電子商務交易規模不斷增加的內因是信息越來越透明,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買家不僅能找到過去找不到的東西,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從材質,風格,參數上盡情挑選,價格上更實惠。世界越來越扁平化,商品流通環節壓縮的越來越短,無限逼近 M2C 的方向(這里的 M 是manufactory)。網上的很多產品賣得好的,都會給自己起個品牌,他們開始都是拿制造商的產品直接去賣,試探下市場,賣得好,就馬上找你貼牌,你不干就去找其他工廠。制造商碰到類似的情況往往會忿忿不平,磨具是我開的,產品是我這么多年市場經驗沉淀的,為了一個產品投入很多研發費用,花了大量的精力在方案、模具、芯片和設計上,最后產品賣好了卻被踢掉。制造商只能罵娘,卻也無可奈何。因為人家掌握了銷售權。很多制造商不是不想做自己的品牌,關鍵是自己的品牌不知道如何行銷,堅持做品牌不做代工就需要推掉過去的一切重來,做品牌包裝,搭市場渠道,投廣告,建銷售客服團隊, 重新摸索,從零開始,一個不小心就碰到暗礁和陷阱,試錯成本太高,甚至會慢慢死掉,接些貼牌的單起碼還能活下去,這是中國大多數制造商的現狀。
?
往前沖一片黑暗,往后退只能過個小日子,那么制造商該何去何從?
?
現在都在講順勢而為,臺風理論,既然電子商務在此時是一個趨勢,是一個風口,必須往這個方向轉。但制造商又不熟悉電商,如何來解決市場銷售,我認為制造商需要一個彼此信任,利益捆綁的一個?Partner。這個Partner 需要具備品牌線上推廣能力,電子商務的線上全渠道營銷能力,熟悉物流倉儲支付流程,有知識產權法律顧問團隊。制造商負責生產和研發,Partner 負責銷售和運營,扣除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之后的利潤大家分,這樣的模式能夠提升目標達成效率,各自做自己擅長的東西,降低試錯成本和機會成本,最快速的實現品牌溢價能力。
制造商也苦。
這是要連載嗎?
這是要連載嗎?
回復 @深圳灣的炫姐姐
是的,有這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