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年訂單量達675萬,商品866萬件,同比分別增長280%,160%。這種增長的根本動力,我們認為來自兩方面。
首先是產品豐富度的提升。
2014年京東在售的智能產品單品從數萬上升到數十萬。這歸功于我們眾多的創業者,他們日夜兼程在各類產品線上都進行著大量的嘗試,給消費者提供了豐富優質的產品。
其次,是用戶接受度的提升。
大家左邊的圖顯示2014年智能產品的平均產品單價和平均客單價都沒有明顯變化,但是右邊的圖指明轉化率增長了60%,而轉化率直接衡量的是用戶瀏覽了商品詳情頁后下單的比例。這表明用戶對智能產品的接受度提升了,用戶的消費行為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盡管總體形勢一片光明,但不同的智能產品品類處境不同。
這張圖的橫坐標是銷售額占比,縱坐標是銷售額月增長率,氣泡的大小則為橫坐標銷售額占有率和縱坐標銷售額的乘積,氣泡越大表明絕對增長越高。
我們根據氣泡分布劃了三類:
第一類,運動戶外、數碼、網絡辦公/外設產品占比比較高,增長率與其他品類相比適中,未來一段時間將繼續保持領先;
第二類,家電、手機配件、汽車用品、玩具樂器四類增長率與其他品類相比偏高,但占比還比較??;
但考慮到家電非智能的存量市場很大,市場切換可能會比較快速,手機在智能時代的中心地位從目前看還沒有替代品,自然配件將越來越豐富,而市場龐大的汽車正踏入智能時代,無人機、機器人等模糊玩具和專業產品的界限,這個區間的品類預計未來發展前景很大;
第三類,其他品類,增長率有高有低,占有率非常低,前景還待進一步觀察;但這也意味著這些品類存在跨界創業機會。
不同品類的處境差異很大,同時智能產品行業還有個特點,整體非常長尾。
我們把手機、平板電視、平板電腦以及有部分有智能化前景的成熟傳統品類拿來對比,發現智能產品都處于長尾上。
這條曲線上靠左的品類由主流傳統企業控制。在目前的外部環境下,這些伙伴們求變心理比較強,他們自己就在進行大力的變革。在這部分市場,由于傳統巨頭的優勢,創業者直接切入會比較困難,可以考慮部分定位細分的市場,或是為傳統巨頭提供解決方案。
而靠右的長尾上,有大量的創客在此耕耘,很多產品都面向定位非常細分的市場,規模有待培養,但未來可能會出現平臺級的技術與產品。
由于長尾上的品類都不是成熟品類,爆款單品的銷售額在對應品類內的占比很高,一般在10%以上,甚至達到30%、40%,而成熟品類一般為5%左右??梢哉f,爆款決定品類,進而決定品類之間的關系,最終決定了這條長尾。
鴻溝雖然難越,但眾生追夢根本停不下來,2014年全年公開披露的智能硬件融資事件38起,融資金額高達47億元。
在行業成熟度低,長尾的背景下,初創企業高度依賴于資本市場輸血,產品理念、定位等有迎合資本市場胃口的傾向,存在較大風險。創業團隊需要更加務實,以消費者為出發點才是永遠正確的。
資本市場的推動,鴻溝的阻擋,會讓支撐形形色色創業團隊、獨俠客在長尾上無盈利的長期富集,產品種類和數量將繼續增多,定位將進一步細分,從而加強去中心化的趨勢。
但是平臺將繼續存在,甚至還會在某些領域強化。
原因是雖然產品定義/研發和消費端的需求都高度離散,但中間的生產、渠道和后端基于手機的集成仍然會由一些巨頭控制,比如生產環節的代工廠,渠道里的電商平臺,后端集成的云平臺、App等。這些作為連接產品與用戶、上游與下游的環節,規模經濟非常明顯,會自發匯聚形成平臺。
我們發現購買過上述四種分類中任意一種的用戶高達215萬,但四種都購買過的只有2550人,比例懸殊非常大。
這可能意味著,智能產品間互聯解決用戶問題的能力較弱,用戶教育成本仍然偏高。以套裝形式,完成解決方案的開發,具有良好前景。
目前可穿戴單品在京東有1390種,平均單價約250元,年銷售額數億元,銷售量近百萬件。
按產品價格區間劃分,可穿戴的銷售和流量都呈現兩邊高,中間低的特點,即銷售和引流主要靠低端和高端。
將價格區間合并,0~300元為低端,300~800為中端,800元以上為高端,則高端和低端共占了PV的73%,銷售額的75%。
正常的成熟品類價格區間分布是呈正態分布的。智能設備相反的特點表明真正的主流中間市場還未培養起來。
智能插座:
目前可穿戴單品673種,平均單價約60元,年銷售額數千萬元,銷售量數十萬件。
智能插座單品數大幅增加,但售價保持平穩,原因是插座本身為成熟品類,智能化改造成本較低,且本身難以突破原來的消費者心理價位。銷售量額都快速增長。
智能插座的銷售、流量都依賴于低端。高端市場有一定用戶關注度,但銷售平庸。
將價格段0~100、100~180、180元以上分別視為低端、中端、高端,則低端占PV的66%、銷售額的73%,而高端占PV的18%,卻只占銷售額的13%。
網絡盒子:
網絡盒子目前有單品300種,平均單價279元,年銷售額數億元,銷售量上百萬件。
在2014年6月份以前,網絡盒子單價在不斷下降,單品數則迅速上升,但受廣電限令嚴重打擊,之后大轉折,單品數扭頭往下走,而單價則上升后恢復下降。
受此影響,銷售結束緩慢增長,進入小幅小調期。
網絡盒子的引流和銷售都靠中低端,高端市場無人問津。
將0~500元視為中低端,500元以上視為高端,則中低端在PV、銷售額的占比分別為97%、92%。
智能攝像頭:
智能攝像頭單品118個,平均單價272元,年銷售額數百萬元,銷售量數萬件。
智能攝像頭的升級換代大幅推高商品單價,而單品數、銷售額、銷售量都僅保持緩慢增長。
智能攝像頭引流和銷售都靠低端和終端,高端市場有待挖掘。
將單價0~200元視為低端,200~800元視為中端,800元以上視為高端,則低端的占PV的56%,銷售額的31%,中端的占PV的43%,銷售額54%。
對于智能硬件用戶來說,北京是全國銷售額占比最高的地方,但整體滲透率已然偏低,年硬件銷售量/總人口=7%,未來發展空間很大。
京東為了推動智能行業的良性發展,于2014年提出JD+計劃。目的是打造開放的生態體系,整合優秀資源,為不同階段的智能硬件企業提供一流的服務。
今天正好是JD+計劃實施一周年,京東有必要對JD+做個階段性闡述。
從過往的數據我們看到,京東已經在智能硬件領域實現了銷售額的高速增長,2014年同比增長達到280%,同樣2015年我們將在這個領域獲得更高速的增長。
JD+的宗旨就是“品質”和“互聯”,希望未來我們的消費者都能拿到品質一流的智能產品。針對不同階段的創業團隊或者企業,JD+中對應有三種不同的服務模式,分別是孵化器、加速器以及智能解決方案。
首先介紹JD+孵化器。JD+孵化器主要針對拿到A輪融資以前的初創團隊。
未來三年,JD+孵化器將招募1000家有潛質的團隊,并從中選擇100家優質團隊提供具有京東特色的優質孵化服務。
我們將聯合30家核心智能硬件投資機構和優秀的孵化器,推動80%的孵化團隊獲得新一輪融資。
政策一就是為創業團隊提供北深兩地的辦公場地,北京的場地在中關村,深圳的在深圳灣。我們同時提供行業交流、輔導、項目路演以及智能云服務。值得一提的是,JD+孵化器為初創團隊考慮得更周全,可以實現兩地的靈活調換,比如說北京的團隊需要到深圳生產,可以調換到深圳的場地;深圳的團隊需要到北京做PR、融資,也可以做類似的調換服務,確保成本效率的提升。
京東走向IPO就是從蘇州街開始的,在這里京東實現了第一次成功的戰略轉型——成立了京東電商,也是在這里京東完成了自建物流、全品類擴展的戰略決策,并拿到了巨額融資。這么好的地方不久將會成為我們JD+孵化器的重要基地。希望我們所孵化的創業團隊都可以在這里成功。
政策二是我們除了像其他孵化器一樣做些針對性強的專業指導外,我們還為創業團隊提供京東獨有的用戶數據畫像.通過用戶畫像,團隊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產品的市場定位、痛點與目標用戶。
政策三是幫助孵化團隊全方位對接京東的優勢資源,這段時間行業里流行“b輪死”“C輪死“的言論,其中一點說到下一輪融資對估值影響最大的是”相對于競品的運營能力和市場地位“。在我看來,無論是b輪、C輪還是在最初期,都需要把底子打好,京東也是從創業公司一路走過來的,我們希望把寶貴的經驗和現有資源分享給創業團隊,希望保障所有創業團隊的運營能力和品牌定位的精準。
我們第二個服務項目是加速器。JD+加速器主要適用于相對比較成熟的,拿到A輪融資后的創業團隊。
未來三年,我們將為100家優質明星創業團隊提供更加核心的加速服務,包括豐富的營銷、投融資、供應鏈等服務。
同時,我們將會攜手30家被加速企業聯合打造影響力品牌及優質熱門產品。
政策一是為加速企業提供巨量的市場營銷資源。包括我們線上社區(京智生活)、線下智能咖啡館、以及京東采銷、眾籌等內部核心資源。
政策二是未來三年我們將與智能硬件生態體系中的優秀企業和投資機構組建投資聯盟,推動被加速企業的投融資服務,我們投資的方向是智能家居、技術布局和高體驗單品。
政策三是京東將聯合眾多合作的供應鏈優秀資源,包括器件供應商、芯片商、代工廠等為被加速企業進行一對一落地專業指導。我們去年投了優秀的智能硬件創業公司,他們背后比較成熟的供應鏈資源我們也將共享給我們的加速團隊。
第三個服務項目是提供智能解決方案。
無論是成熟企業還是初創團隊,都面臨實現互聯互通、提升用戶體驗以及保障數據安全的問題及需求。在過去幾年中,我們面臨各類硬件產品數據和標準難以統一的情況及現狀,希望借助京東品牌和渠道的特性,把彼此之間的數據和標準進行統一及分享,為用戶打造更良好的體驗。
未來三年,我們將會對100家企業提供智能解決方案,包括優質低價的模組、軟件、及智能云,幫助企業進入智聯世界。
曾老師做了將近40年的收音機!
1976年,曾老師入伍來到了二炮部隊,而新兵期間偶然修好了團長的收音機,從此命運由打坑道變成了無線電通訊兵。
那份對收音機的摯愛,讓曾老師慢慢變成為一名技術宅。
80年代末,一次偶然的機會,曾老師設計的音響被一家境外唱片公司的錄音師看中,之后來到深圳與他們一起開辦了音響公司。
再后來,他們設計和生產了中國第一臺Hi-Fi膽機、第一臺Hi-Fi CD機,打造了當時最知名的Hi-Fi放大器音響品牌。
2005年,曾老師開始做收音機,當時只是做給自己。后來產品在圈子里有了名氣,還被“眾籌”過。沒想到產品因為一些問題被吐槽,他把問題逐一收集并反思。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重新把產品召回,并給用戶更換。慢慢地,他在用戶的鼓勵和幫助下,越做越好。
雖然做收音機已經超過十年,但是曾老師的收音機就如巷子里的“好酒”,長期苦于沒有傳播媒介,對渠道和供應鏈的擔憂也一直困擾著他。
知道曾老師的難處后,JD+給予了足夠的支持,讓曾老師忘記一切后顧之憂,做出一款不僅品質過硬,更要價格親民的“貓王二代”產品。
干貨
真正的匠人都是低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