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選擇其實是一個挺模糊的數學,沒法用三言兩語講清楚,我覺得自己的認識也是很粗淺。只是我越來越覺得很多產品的命運,是由 3 個要素決定了它們生死的。
Timing 一定是最重要的衡量。因為 Timing 的出現,它實際是某一個事件,激發了大量的需求,這個巨大的紅利,就是造成飛起來的豬的主要要素。它也許是某一次媒體話題的爆發帶來了需求的覺醒,也許是某一個事件發生,促進了需求的泛化,也許是一個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但由于技術、成本、政策的原因,出現了一個短暫的 自己是少數能解決這個問題的人 的時間窗口??偟膩碚f,無論是什么產品,什么市場,一定有一個非常爆炸的時間窗口。創業公司去培養需求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的資源很有限。
我個人會判斷一個時間窗口的長度,和市場的深度。這兩個因素是決定了市場是否足夠大的根本決策。這個真是挺模糊的。即使在一個 Timing 里面,它仍有無數的小 Timing ,創造很多細分市場,垂直市場。
如果自己資源不足,這里包括開發資源,市場力,產品力各方面的資源,會決定了自己在這些小的時間窗口里面,究竟抓哪一個窗口,放哪一個窗口。這個又要關聯回去公司的使命,微調自己的目標市場,當自己的目標是一個小市場的時候,用大于這個市場的資源去撬動它,當然很容易啊。
一上來做平臺,或者做大眾市場,也就是說最大的市場,就會需要巨大的資源投入,就要考量自己的資源吸納能力,尤其是資金、團隊執行力和風險控制力了,我們定位其實蠻窄蠻窄的。 Latin 也是, Bong 也是。 Latin 的時間窗口是智能硬件,健康硬件, Bong 的時間窗口是手環的火熱,在那個時間點,也許大家的產品都不是最完美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一定是各自目標市場里面非常出彩的。 Latin 用戶買的是健康的決心, Bong 用戶買的是科技的存在感。這些東西都無關科技,但最終一定回歸科技。因為最終回歸產品體驗,最終回歸用戶使用的價值。會受到用戶在科技上的拷問。
創業公司去培養需求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的資源很有限。 同感,順應著趨勢做并不是壞事,這個時候,根本沒有教育市場和培養習慣的資本。 找平衡比較重要,任何一點缺位,都可能導致失敗。
回復 @陶坤
經驗很重要,還有產品本身。存在感和新鮮感只是短暫需求,用戶越來越聰明了。
創業公司去培養需求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的資源很有限。 同感,順應著趨勢做并不是壞事,這個時候,根本沒有教育市場和培養習慣的資本。 找平衡比較重要,任何一點缺位,都可能導致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