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灣
最近有篇 “富士康做出來蘋果為什么做不出錘子? ” 的文章引發了圈內熱烈的討論, “富士康做出來蘋果為什么做不出錘子? ” 真是因為 DFM(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 量產可行性設計)嗎?
使用微信“掃一掃”,打開網頁后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進行分享
這篇文章一個大錯誤是所有蘋果產品的 DFM 是富士康做的,但蘋果派大量年輕工程師常駐,一邊回報一邊偷偷學習,傳給各位伙伴的目的是告訴各位 DFX 的重要性,再 Sexy 的 idea 如果做不出來都只是卡通!
回復 @何有明
DFM 也不是保險箱,而且這個和操作者/團隊的經驗很有關系。任何時候新品上市之初都會有一堆問題。都是一邊 EC - 邊出貨(run in change),Apple 比較財大氣粗、資源豐厚,可以在 EVT 的時候同時跑幾款產品,最后留一個成熟的 ID(工業設計)、PD(產品設計),可能出錯率少些。
另外采購也是很重要的環節,設計出來量產缺料跳票甚至改設計就損失大了,畢竟不是人人都有蘋果的資源。
平衡 Money-Design-Manufacture 的功力。
回復 @
曾在一個臺資的相機廠做了 2 年多,從生產線的裝配、到修理員、全能員,再到生產線管理,對于產品的裝配生產有著比較深的認識,一個產品能順利生產出來,要經歷很多來來回回的折騰,DFM、SQE,作為跟工廠結合最為緊密的部門功不可沒。這次創業,我們的產品選擇工業設計公司時,我的決定偏向了一個對結構設計搞了 10 多年的設計師領銜的團隊,一個原因是本人感覺對外觀有一定的能力去把控,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覺得結構設計直接關系到生產能否做出來,需要重視,實際進行工業設計的時候證實了我的想法,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結構及工藝論證上,前段我基本上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設計公司盯著設計,目前的設計基本上外觀100%是我的idea,結構上有80%以上由我提出,設計公司基本淪為了計算機繪圖員。目前手板做出來了,又在做一些大幅度的調整,預感前面的路還很長。感觸良多,特別是重外觀輕內在的現象可能是很多工業設計公司的通病,結構不熟、材料不知、生產工藝不了解、供應鏈積累太少,等等問題都很突出。這可能跟目前整體浮躁的社會環境有一定關系,現在中國確實在高速發展,確實也從外面學了不少東西,但我以為最重要的還是要踏踏實實的練好內功!這樣才能從容的面對高速成長。不是說找到國外的一流設計就可以一定做出好的產品,對我來說,這些都是噱頭,工匠精神和情懷不是口號,而是要實實在在的融入創業者及其團隊的骨髓和思想里,否則就是忽悠。
回復 @吳偉
所有關鍵點完全放在 DFM 有點片面。就算是水果公司,他們也沒有自己真正的工廠,所以所謂的 DFM 是 和工廠一起 Work Out 出來的。
DFM 是一個 Cross Function 團隊合作的問題。里面需要深厚的經驗功力也需要公正坦白的合作精神。在大企業里,常常會看到 Political Problem 存在于 DFM。
還是看配備的資源(人)是否功力深厚,還有軟件后期 Bug 往往會在后期出來作亂。DFM 需要創業團隊有一位工程經驗豐富的合伙人,能夠從電子結構材料工藝全面配合工廠。我個人覺得文章太理論性。
這篇文章一個大錯誤是所有蘋果產品的 DFM 是富士康做的,但蘋果派大量年輕工程師常駐,一邊回報一邊偷偷學習,傳給各位伙伴的目的是告訴各位 DFX 的重要性,再 Sexy 的 idea 如果做不出來都只是卡通!
這篇文章一個大錯誤是所有蘋果產品的 DFM 是富士康做的,但蘋果派大量年輕工程師常駐,一邊回報一邊偷偷學習,傳給各位伙伴的目的是告訴各位 DFX 的重要性,再 Sexy 的 idea 如果做不出來都只是卡通!
回復 @何有明
DFM 也不是保險箱,而且這個和操作者/團隊的經驗很有關系。任何時候新品上市之初都會有一堆問題。都是一邊 EC - 邊出貨(run in change),Apple 比較財大氣粗、資源豐厚,可以在 EVT 的時候同時跑幾款產品,最后留一個成熟的 ID(工業設計)、PD(產品設計),可能出錯率少些。
另外采購也是很重要的環節,設計出來量產缺料跳票甚至改設計就損失大了,畢竟不是人人都有蘋果的資源。
平衡 Money-Design-Manufacture 的功力。
回復 @
曾在一個臺資的相機廠做了 2 年多,從生產線的裝配、到修理員、全能員,再到生產線管理,對于產品的裝配生產有著比較深的認識,一個產品能順利生產出來,要經歷很多來來回回的折騰,DFM、SQE,作為跟工廠結合最為緊密的部門功不可沒。這次創業,我們的產品選擇工業設計公司時,我的決定偏向了一個對結構設計搞了 10 多年的設計師領銜的團隊,一個原因是本人感覺對外觀有一定的能力去把控,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覺得結構設計直接關系到生產能否做出來,需要重視,實際進行工業設計的時候證實了我的想法,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結構及工藝論證上,前段我基本上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設計公司盯著設計,目前的設計基本上外觀100%是我的idea,結構上有80%以上由我提出,設計公司基本淪為了計算機繪圖員。目前手板做出來了,又在做一些大幅度的調整,預感前面的路還很長。感觸良多,特別是重外觀輕內在的現象可能是很多工業設計公司的通病,結構不熟、材料不知、生產工藝不了解、供應鏈積累太少,等等問題都很突出。這可能跟目前整體浮躁的社會環境有一定關系,現在中國確實在高速發展,確實也從外面學了不少東西,但我以為最重要的還是要踏踏實實的練好內功!這樣才能從容的面對高速成長。不是說找到國外的一流設計就可以一定做出好的產品,對我來說,這些都是噱頭,工匠精神和情懷不是口號,而是要實實在在的融入創業者及其團隊的骨髓和思想里,否則就是忽悠。
DFM 也不是保險箱,而且這個和操作者/團隊的經驗很有關系。任何時候新品上市之初都會有一堆問題。都是一邊 EC - 邊出貨(run in change),Apple 比較財大氣粗、資源豐厚,可以在 EVT 的時候同時跑幾款產品,最后留一個成熟的 ID(工業設計)、PD(產品設計),可能出錯率少些。
回復 @吳偉
所有關鍵點完全放在 DFM 有點片面。就算是水果公司,他們也沒有自己真正的工廠,所以所謂的 DFM 是 和工廠一起 Work Out 出來的。
另外采購也是很重要的環節,設計出來量產缺料跳票甚至改設計就損失大了,畢竟不是人人都有蘋果的資源。
回復 @
DFM 是一個 Cross Function 團隊合作的問題。里面需要深厚的經驗功力也需要公正坦白的合作精神。在大企業里,常常會看到 Political Problem 存在于 DFM。
平衡 Money-Design-Manufacture 的功力。
所有關鍵點完全放在 DFM 有點片面。就算是水果公司,他們也沒有自己真正的工廠,所以所謂的 DFM 是 和工廠一起 Work Out 出來的。
回復 @
還是看配備的資源(人)是否功力深厚,還有軟件后期 Bug 往往會在后期出來作亂。DFM 需要創業團隊有一位工程經驗豐富的合伙人,能夠從電子結構材料工藝全面配合工廠。我個人覺得文章太理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