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深圳的街頭,除了傳統的汽車、自行車、電動車等代步工具外,一種新的代步工具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那就是今天話題的主角炫酷的體感平衡車。平衡車是新興的一種代步工具,便攜、炫酷的造型為很多年輕人所喜愛。
近期有關于國內樂行平衡車的報道引發了大家的關注:一個最初由華科大學生創業團隊將研發的工業機器人技術運用在平衡車上,而最終實現月銷售額超過 3000萬的可能,他們已拿到五岳資本 A 輪 4500萬人民幣投資外,并且也即將開啟 B 輪融資。平衡車適合人們的日常代步工具選擇嗎?群小伙伴們也展開了深入討論。
平衡車的市場如何?
回復 @Jean
Segway 用了 TI DSP多種算法,在平衡車市場上算是最穩定的一款。但是 Segway ,五六年前就出來了,布什也使用做廣告,為什么這么多年以來還不流行?
平衡車的市場如何?
回復 @Jean
我看了兩個數據,倒是覺得這個市場的消費級需求已經萌芽了。平衡車的百度搜索量已經接近移動電源,而且在淘寶內的搜索指數也是良性增長。現在很想問問@沙沙 的感受,他已經完全把 Segway 當成一般日常交通工具了。對于他的活動半徑來說,相當于一個大型封閉場所差不多的情況。
平衡車的市場如何?
回復 @Jean
你們真覺得獨輪車平衡車是對的?為什么不能好好做一輛電動自行車,用痛點思維。你們和真的需要的人聊過么?我是說不是買來當玩具耍酷的人。
平衡車的市場如何?
回復 @Jean
平衡車不是價錢的問題,產品的特性就是應該體驗感好,做交通工具比較雞肋。如果硬說需求,就是大型封閉場所、機場、高新園區的工作人員。我做這個產品很多年,當時兩大渠道,一個是旅游景區的體驗式租賃 一個是大型封閉場所的經營性租賃。
平衡車的市場如何?
回復 @Jean
群里有很多人做 solowheel 之類的產品的嗎?我代表非客用戶說一下自己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覺得不安全,覺得是一些潮人流行的玩具。所以做這個產品的朋友要分析好市場容量大約有多少,定位的客戶群是哪些,如果需求沒有那么大或者說只是解決小部分人群的痛點(確定是不是真正的痛點,有些時候可能只是癢點,撓撓就過去了),才決定產品要往哪些群體投放(潮人?上班族代步?學生代步?),或者增加解決客戶真正痛點的功能,會更好。
平衡車的市場如何?
回復 @Jean
代步為什么一定是平衡車?
平衡車的市場如何?
回復 @Jean
把這些體驗感好的產品放在旅游景區租賃 你花幾萬幾十萬不買,花 200 玩一次你總玩吧。這樣降低用戶門檻 廠家也能上量,以前賣不出去,體驗渠道消化。
平衡車的市場如何?
回復 @Jean
Segway 太貴太大太重,但實際體驗很好。
平衡車的市場如何?
回復 @Jean
我覺得很好,在機場看到工作人員騎的時候我很羨慕,平時背包里,便攜是關鍵。
平衡車的市場如何?
回復 @Jean
本身 Segway 是個挺雞肋的產品,替代品太多了。他只是很酷炫,但是酷炫不會長久。 并且 Segway 把市場做的非常糟糕。當時我們希望自己出錢在國內建組裝廠,因為很多配件是國內產的。要散裝進口,這樣可以合理避稅。我們是經營性租賃和體驗式租賃,大量需求。這樣可能一次訂單就是他一年訂單,這個簡單的道理給他講了 5 年沒講通。真的很可惜,其實這個產品做的真的非常酷。
平衡車的市場如何?
回復 @Jean
我去過許多城市,感覺市區、城鄉結合部、鄉村。是三個世界。深圳由于發展的特殊性,在電單車這點上會顯得比較突兀。對于電單車來說,責任還是使用者的素質上,而素質來自教育、規則、執行上。新的產品(硬件)應該是有助于社會提升效率。但產品本身怎么使用,在于使用者的主觀意愿。我個人觀點。
平衡車的市場如何?
回復 @Jean
我一直都很想放一個在我的尾箱。把車停到公司遠一點的停車場,然后騎平衡車回公司。公司樓下停車環境太惡劣,超難有位。但一看價格 1 萬我還是退縮了。而且感覺還是有點臃腫搬下尾箱有點吃力。我個人來說是有需求,但價格對我還是有點高。
平衡車的市場如何?
回復 @Jean
酷炫做細分市場切入是很好的工具,但后面需要有踏實的運營力和產品基礎。
平衡車的市場如何?
回復 @Jean
不要平衡,選一個市場。
平衡車的市場如何?
回復 @Jean
我在深圳,自己開車,我超級厭惡深圳的電動單車,每個都想敢死隊員。毫無交通法規而言!可以說搶(電單車)很無辜,人很可憎!但是如果沒有(電單車),人的放肆是否會沒有那么囂張?真不好說誰對誰錯。可惜事實就是大部分的深圳司機都討厭電單車!或許嚴格意義是開電單車的人(目無規則的)
平衡車的市場如何?
回復 @Jean
Segway 的核心競爭力是:酷炫。其實在城市里也可以,只要別太多,我也經常在城市里代步。
平衡車的市場如何?
回復 @Jean
我發現消費電子市場有個有趣的現象。凡是新品類的東西:國外市場是從高價高品質高性能開始的,小眾用戶緩慢成長,低競爭程度,超高毛利,逐步降價向大眾市場普及過渡。國內市場是從低價低質甚至亂來的性能開始的,突然暴漲的用戶群,瞬間進入白熱化的競爭程度,超低毛利拼命廝殺,然后消費者逐步升級向高價過渡,形成高端小眾市場。我想我們無論做哪個細分品類的智能硬件或者硬件,都走不開這個定律。國外國內市場如何平衡,是個非常讓人頭疼的策略選擇。我始終認為一個產品的生死是在造物之外的,就是市場和需求之間的把握。沒有不好的產品,只有定位有問題的產品。
平衡車的市場如何?
我玩過,其實不難學,兩三個小時足夠了。但剛買回來的時候還是覺得學習是個大難題。學會之后遇到的主要問題是電量不夠,沒辦法從早到晚騎著,大概只能支持10公里。而且到了冬天隨著北方氣溫下降,續航能力直線下降(特斯拉也遇到這個問題了吧),大概只能騎5公里,每天都要充電。
最后我的車子是因為扎胎漏氣,到補胎的地方修完再裝好的時候某個線路壞掉,無法充電,扔到現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