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孚海洋養殖技術研發院(深圳)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近海規模化精細水產養殖設備和技術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于一體的公司。研發院與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華南農業大學海洋學院、汕頭大學研究生院、廣東海洋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達成伙伴關系,研發院定向確立近海規模化養殖
機器人 前沿科技中海孚海洋養殖技術研發院(深圳)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近海規模化精細水產養殖設備和技術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于一體的公司。研發院與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華南農業大學海洋學院、汕頭大學研究生院、廣東海洋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達成伙伴關系,研發院定向確立近海規模化養殖定向研發課題,長期提供大量相關技術人才和設備,公司擬在廣東省海洋生物科技重點實驗室設立抗風浪網箱基地,前期研發已經基本完成,可以投入小樣試驗。公司產品主要為自主研發的新型產品,其主導產品及服務范圍包括:(1)具有發明專利的各類精細水產養殖設備的研制、開發、銷售;(2)近海規模化養殖知識圖譜工程,產業鏈相關技術和水產品加工技術的知識分發和答疑;(3)水產養殖相關配套設施、部件和水產飼料的銷售等經營活動;(4)VR-AR-MR遠程機器人養殖控制系統。
1.2 項目市場
隨著全球人口增長、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問題愈發突出,陸地資源已難以充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3.6億km2浩瀚的海洋是一種潛力巨大的資源寶庫,是人類食物的重要來源,也是增加人類優質蛋白質的“糧倉”,海洋正在成為人類的第二生存空間。近海規模化網箱是海水設施養殖的重要戰略方向,是海水養殖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在提升海水養殖產業技術水平、拓展海水養殖空間、保護近海生態環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近海規模化網箱養殖的特點: 近海規模化網箱養殖拓展了養殖海域, 其養殖海區通常在水深15~100m,某些網箱養殖區域可在水深40~200m, 遠離沿岸污染區。良好的養殖環境, 是養殖魚類獲得高品質的重要基礎。由于近海規模化網箱內環境穩定、水體大, 接近于自然狀態, 魚類活動范圍廣,其養殖魚類體形好, 肉質接近于野生魚。近海規模化網箱養殖大黃魚的肉質和口味明顯好于傳統網箱養殖大黃魚, 其肌肉的鮮味氨基酸(即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要高出15%,與野生大黃魚具有可比性。近海規模化網箱養殖容量大,配有自動投餌、自動分級收魚、魚苗自動計數、死魚自動收集等自動化設施,作業自動化水平高,有利于規范化管理。一次性的投資相當高。國產的HDPE 浮式圓形網箱每只售價在10萬元以上, 而養殖所需的苗種、配合飼料的數量也是龐大的。對養殖過程的飼養管理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網衣的清洗、更換,病害防治等。
近海規模化網箱國內技術發展:我國的海水網箱養殖始于淡水養殖,1973年獲得成功后并得到迅速推廣。截止2004年,全國有海水傳統網箱達70萬個,養殖水體約1,890萬m3。過于擁擠和日益惡化的近海港灣養殖環境,1996年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和863計劃分別立項對近海規模化網箱進行專題研究,以求疏導和改善近海港灣傳統養殖,并將養殖引向深海, 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我國近海規模化網箱養殖的問題:1養殖技術:近海規模化網箱其本身只是海水魚類養殖的工具,有了近海規模化網箱養殖設施并不等于就能養好魚。其魚類的養殖方式、魚類放養規格和密度、飼料營養、魚病防治、防災減災等技術方面都有別于傳統網箱魚技術經濟類養殖。必須突破近海規模化網箱魚類養殖的關鍵技術,才能充分發揮近海規模化網箱養殖的整體效益。2抗風浪能力:近海規模化網箱設置于環境條件較為惡劣的半開放或開放型海區,網箱主體結構的抗風浪能力必須加強。3抗流速能力:我國東部沿海水域潮流的流速較大,特別是每年的秋季大潮,養殖海區速小于1m/s的約占40%、1-1.5m/s 的約占30%、大于1.5m/s的約占30%,必須研究抗流型近海規模化網箱,結合海洋工程的建設,設置諸如阻流、分流等設施,給予養殖魚類穩定的生長環境,才能發揮近海規模化網箱應有的效益。4 網箱配套設施:近海規模化網箱是布置在離岸海域的養殖設施, 管理操作難度較大,必須配套機械化和自動化設施。配套設施的完善對深水養殖的可行性與安全性至關重要。須解決諸如自動測控﹑自動報警、網衣防污損、洗網機、起網機、投餌機械﹑機械收魚、魚類分級、網箱養殖集中控制平臺以及具有監測、運輸、起重、絞綱、投餌、保鮮功能的多用途工作船等網箱配套設施, 才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近海規模化網箱養殖。
項目的推進
20170308湛江研發院聯合廣東海洋大學,輔導學生民用水下(養殖用)機器人系統,水下三目視覺傳感融合定位系統,近海規模化精細水產養殖知識圖譜系統;擬與本地企業在南三島附近的海域搭建實驗養殖場,架設養殖信息物聯網傳感系統;架設養殖信息大數據服務器,開展養殖數據挖掘和控制系統人工智能模型機器學習系統;拜訪對接湛江海洋漁政管理部門,溝通更深更遠近海水域建設規劃模式;20170412湛江對接湛江水產學會,湛江漁業水產報做專題報道;20170415深圳百博行項目路演,獲推薦龍華新區生物醫學專項落地對接;20170417拜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研究所黃小華副研究院、張鵬副研究員,解決南海可深水養殖經濟魚類育種方向問題;對接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海洋學部鄭向遠教授臺風海浪實驗室;對接日本IBM中國項目考察團,擬越南廣寧省吉婆島深海養殖項目考察。20170504提交大鵬新區海洋科技園入駐申請,提出融合微藻量產可控釋放海洋生態調控模式。20170511提交深圳海洋局海洋科技創新產業鏈項目計劃書。20170518洽接青島市黃島區海洋創新開發項目-藻貝菌-魚生態化混養生產模式。20170529南澳島部署8米邊長網箱單體。20170608獲批入駐深圳大鵬海洋產業園。20170703輔導廣東海洋大學學生團隊IoT/IoE物聯網水下機器人。20170715擬稿微藻規模化養殖海洋生態修復建議書。20170915湛江對接硇洲島項目落地,對接廣東海洋大學農學院海水稻周鴻凱教授團隊。
1.6團隊介紹
CTO系統架構師:何榮虎,1992西南師范大學計算機軟件專業,機器人專家,有多項發明專利和創客賽成果。
首席科學家、人工智能專家:邱玉輝教授,博士生導師,前西南師范大學校長,重慶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首批學術帶頭人, 第四屆國家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信息學部委員。
生物學家、藻類餌料量產專家:黃俊輝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后研究員、北京大學博士后研究員、汕頭大學助理研究員。
結構工程師:許育楠,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技術碩士,汕頭大學結構工程博士生,資深數據庫工程師ORACLE10gOCE/11gOCP。
海洋生物學家:史經春,汕頭大學環境科學碩士,海洋生物學博士生,環境分析化學方向。
電子信息工程專家:王慧副教授,廣東海洋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多項專利成果和創客賽導師。
機器人結構專家:魯鵬講師,電子科技大學電路與系統碩士,重慶文理學院機械工程學院講師。
機器視覺專家:劉東碩士,四川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光學工程碩士,機器人視覺多傳感姿態融合運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