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 Meta x Oakley,小米等十家 AI 拍攝眼鏡上新!下半年好看!

我們那么執著于人形機器人,只是為了裝 X 嗎?
我們執著的追求人形機器人,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心理,難道只是為了裝 X 嗎?
提到機器人時,你腦海中的反應什么?一定是長得像人,而且在智力和體力上也與人類不相上下,就像星際穿越那部電影里一樣。是的,這是我們所認為的機器人,而現實中,我們看到的大部分機器人和人類外形絲毫不像,比如生活中常見的掃地機器人,行內人贊不絕口的獵豹機器人等。這些在大多數人看來,都不叫機器人,頂多是一個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工具而已。
其實,機器人的定義是: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通俗可以理解為,能夠協助或取代人類工作的機器就是機器人,與外形沒有關系。
即便這樣,我們依然執著的追求人形機器人,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心理,難道只是為了裝 X 嗎?
生為機器人,這仍然是一個坑爹看臉的世界
有研究表明,當人類看到機器或非人類的感覺時,會因陌生而產生恐懼和害怕的心里。1969 年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提出被后人稱為「恐怖谷理論」的假設:機器人因為和人類在動作,外表的相似,而人類會對其產生正面情感,隨著相似程度上升,這種情感也會增強,然而當相似程度到一定程度時,人們會對其極為反感,好感驟降,這也就是所謂「恐怖谷」,而相似程度繼續上升時,人類對其好感度會重新回歸正面,繼續上升。

比如,當我們看到 Asimo 逛博物館時,Asimo 模仿我們人類動作更容易喚起觀眾的想象力。Asimo 的動作本身并沒有「智能」的成分,但因為它長得像人,因此它「凝視」,「模仿飛行」的動作都可以給人帶來無窮的遐想。

觀看博物館,好像真的能看懂一樣~

Asimo 倚在樹上,看著花開花落,好像思念著誰
如果是下圖這樣的機器人,它去逛博物館,你會有這樣的感覺嗎?

所以高度擬人的外形,會讓人類更加有親和力一些。
更好的適應我們的環境,人形機器人無疑是最好的形態
人類在建設身邊的世界時,通常會以自己的身體大小、形狀和能力為考慮依據,是一切事物「適應」人類,如我們的房子、工作場所、設備工具、運輸手段、樂器等。而人形機器人有先天的優勢,能夠潛在地利用這些相同的適應性,避免為了機器人而去改變人類固有環境。
比如人形機器人可以上下樓梯、開門鎖、坐我們的椅子,以及使用人們常用的工具等。就像應用在救援現場的 Schaft,它能像人一樣,去使用工具,運用工具去解決混亂的救援現場。而不是僅僅像一般應用在特定領域的機器人一樣,只能解決特定的一件事,人形機器人的綜合性以及未來發展的潛力,無疑是最高的。
人形機器人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提升自我
相比于其他類型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可以在很多方面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提升自我。從情感和心里層面看,機器人可以幫助治療各種形式的恐懼癥,如不敢在公眾面前講話。
機器人通過面部表情和語音合成技術形成的聲音進行表達,因具有這一功能,機器人已經被用于兒童自閉癥的治療中。廣泛一點說,今天的孩子使用計算機進行交流的時間要遠超過和同齡人及大眾在一起的時間,這可能使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少了社會技能的訓練。將人形機器人引入教育、治療或游戲中,可能會有助于這一問題的解決,因為人形機器人可以供現實的感知刺激。
路還很長
原來,我們那么執著的追求人形機器人,是因為人形機器人在各個方面與我們有著天然的「匹配」度。而制造人形機器人是高難度的挑戰,需要整合并拓展多學科的經驗,包括工程學、計算機和材料料學、機器人學、神經系統科學以及仿生學等,目前的我們單單在技術上的突破,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人類仿生學從來沒有放慢研究的腳步。
未來,機器人大有可為,現在的機器人更像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