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直,友諒,友多聞——深圳灣開年盛典全程回顧

從鴻海收購夏普引發的思考:「產品4.0」時代是日本再次崛起的機會
什么是「產品4.0」?為什么它是日本再次崛起的機會?鴻海與夏普結合的真正意義又是什么?
最近關于臺灣鴻海集團(大陸稱其為富士康)收購夏普的新聞不斷,如「鴻夏戀已成定局」、「鴻夏結合又生變局」、最新消息稱因夏普存在「潛在債務」,鴻海欲要求銀行降低股權賣價,導致雙方原定在本周的協議簽署儀式被迫截停。
在之前一系列的相關新聞出現后,電視上許多名嘴都在探討「鴻夏結合」的綜效究竟是來自水平整合、還是垂直整合。鴻海和夏普的股票雙雙上漲,但在鴻夏生變之后股價又雙雙下跌來看,投資人對于鴻夏的結合還是挺看好的。
許多分析雖然說得很在理,但都只是著眼于目前的產品和市場;我認為,鴻海和夏普的結合最大的利基將來自在未來的「產品4.0 時代」占據優勢的地位。
在去年 8 月 6 日,我首先于 T&F 在深圳舉辦的周年慶大會上發表了「產品 4.0」的概念;8 月 28 號我到日本東京,在賽博日本分公司的開業典禮大會上,對150 個日本主要線上線下渠道的集團高層做了主題演講、并且再度詳細介紹了這個觀念。
我的演講題目是「產品 4.0 時代,日本再興起」。
為什么我對日本這么看好?什么是產品 4.0 呢?讓我簡單地為各位朋友做個介紹。
產品 1.0 到 3.0
在蒸汽機和發動機發明進入工業時代之前,商業上最暢銷的產品大部分是工具類產品,而且這些工具都是手動、或是牲畜來推動的;例如錘子、鋸子、算盤、牛車、馬車、轎子等等。這些工具的總和和環境,就是「產品1.0」。
工業化開始以后,最暢銷的產品就變成了利用各種新的能量來傳動和驅動的產品;例如利用蒸汽機來運作的火車、利用發動機來推動的汽車等等。
尤其是當電力和半導體發明以后,開啟了電機和電子高科技時代的序幕;各種家電和電子產品被發明出來,然后廣泛的銷售和使用;這個時期就是「產品2.0」的時代,也就是「動能產品」的時代。
隨著電腦走進家庭,PC、筆電、打印機、手機、智能手機成為暢銷產品;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則標記著 IT(信息技術)、ICT(信息和通信技術)、云端、以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
這是「產品3.0」的時代,也就是「智能產品」的時代。
日本錯過的一班車
日本在「產品2.0」,也就是家電和電子產品的時代稱霸全球,同時在輕重工業方面也有不可忽視的成就;因此造就了日本五個家電集團:Sony、Sharp、Panasonic、NEC、以及 Hitachi。
這些集團取得了包含人才、資金、政策支持、媒體關注、以及宣傳等主要的國家資源,然后實施全球化的策略,投入關鍵面板研發和動能技術,力求鞏固在產品 2.0 時代的霸主地位。
但也因為如此,日本錯過了搭上「產品3.0」的時代班車。
在 PC、筆電、智能手機方面,日本品牌在全球市場幾乎沒有一席之地;因而連帶影響了軟件、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以及大數據方面的發展,使得日本遠遠落后歐美,甚至落后于海峽兩岸的大陸和臺灣。
至于日本緊緊固守的家電和電子市場霸主地位,也逐漸被后起直追的韓國和大陸取代,造成了日本家電五巨頭連年虧損,Sharp 遲早被兼并的結果。
日本仍有的優勢
日本是否就此一蹶不振,從此江河日下?
雖然錯過了「產品3.0」的智能時代,但日本產業界仍然擁有「產品2.0」時代動能產品的關鍵材料和技術;這些技術包括傳動(Trasmission)、驅動(Power Transmission)、移動控制(Motion Control)、無刷電機、齒輪箱、軸承、鉸煉(Hinge)等等,牽涉了材料、制作工藝、操作軟件、算法、模型等等需要時間積累和技術沉淀的專業。
相較于門檻低、突破快、可以彎道超車的軟件或互聯網等智能產品技術,這些來自 2.0 時代的雄厚資本并不是一蹴可幾的。
「產品3.0」正在消退
今天,即使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智能醫療、智能城市的新聞,仍然占據了許多媒體版面和讀者眼球,T&F 輔導的海峽兩岸創業團隊也絕大多數在做智能產品,但依稀仍然可以感覺到「產品3.0」智能時代已經有點走到頂峰,開始走向下坡路。
手機已經進入成長趨緩的成熟期、可穿戴裝置找不到關鍵產品、智能家居喊了十幾年了還是叫好不叫座;至于其他領域,得到的關注就更少了。
就拿智能家居做例子。二十年前就有類似的概念,但至今仍然停留在家庭路由器、智能開關、語音控制、變色燈光、開關窗簾、自動溫控、監控設備、智能門鎖等等,并沒有看到真正爆發的明星產品。
主要的原因就是,家庭內的「剛性需求」(對必需品的需求)都已經被 2.0 時代的黑白家電和消費電子產品所占領,產品 3.0 所能扮演的,就只有一些「nice to have」可有可無的角色了。
「產品4.0」的時代
如果產品 3.0 時代已經過了頂峰,接下來的產品 4.0 會是什么呢?
當前坊間到處可見的新聞是德國的「工業4.0」、中國大陸的「制造 2025 和互聯網+」、美國的「第 4 次工業革命」,臺灣的「生產力4.0」等等。這些都是從政府、產業、或是 GDP 的宏觀角度來預測下一個風口;但是從企業或創業的角度來看,比較微觀的產品才是企業存活的命運所系。
如果沒有產品,哪里來的「制造」或「互聯網+」?
回頭聚焦到產品來看,有人說下一個風口就是「物聯網」;「物聯網」這個名詞仍然偏向互聯網,而且產品概念比較模糊,究竟是個什么「物」?
綜觀以上所述,暢銷產品必須滿足剛性需求。人類的剛性需求必定來自:
- 增加個人能量或能力的東西;
- 會動的東西;
- 可以自由移動的東西。
因此我認為,「產品4.0」的重要創新必定是整合「動能」和「智能」而產生新功能的產品。也就是說,可以是現有的 2.0 產品和 3.0 智慧功能整合、或是 3.0 產品和 2.0 的動能整合;當然,也可以是完全創新的智能與動能整合產品。

2.0 + 3.0 = 4.0
「2.0 動能產品整合智能」的最好例子就是機器人。為傳統機器人加上大腦的演算法和深度學習能力,再加上視覺、聽覺、觸覺等傳感功能,以及無線定位和控制,就成了全新世代的產品。
而「 3.0 智能產品加上 2.0 動能」最好的例子,就是 Tesla 電動車;Tesla 其實就是一臺強大的電腦加上 4 個輪子、電池、齒輪箱、以及傳動軸。中國大陸的無人機飛行器(Drone),則是完全創新的智能動能整合產品,從最早單純的航空模型開始,現在已經進化到航拍、物流、載人等等最新的應用方式。
這些都是初期的 4.0 產品:集動能、智慧、移動于一身,再加上聯網功能,就是「物聯網」。當這個世界能夠進步到「萬物互聯」時,就達到了「產品 5.0」的階段;無人駕駛汽車、無人駕駛載人飛機、無人工廠,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醫療等等,都有可能實現。

當「產品 4.0」時代來臨時,就是日本再興起的時代到了。
鴻海與夏普結合的意義
回到今天的主題「鴻夏戀」。如果鴻海和夏普能修成正果、順利結合,那么面板的技術、蘋果的訂單、臺日聯手抗韓等,都只是目光短淺的眼前利益;真正的戰略目標是鴻夏結合彼此的優勢、放眼產品 4.0 時代,進一步率先占據最有利的位置。
鴻海不僅僅是當今 3.0 智能產品的最大制造業者,而且擁有 2.0 產品的基礎技術及產能,包括模具、機構件、外觀件、機殼、Hinge、電池、面板等等。
如果鴻海能夠順利結合夏普的動能技術、產品、品牌和渠道,就有機會在「產品4.0」的時代輕松走出代工制造的宿命、華麗轉型為產品 4.0 時代的霸主。
當然,這也將會為臺灣和日本的高科技合作成功開啟一扇格局不凡的大門。
到底鴻海要收購夏普的什么資產?是整體收購嗎?還是只是面板資產?
整體吧,佔夏普67%股份。
整體吧,佔夏普67%股份。
寫的很牛
有遠見和智慧。本人去日本幾次客戶互動,發現同樣的趨勢。只是日本是否能快過中國。日本基礎工業與中國比占優,但中國有活力、有速度。只要沒泡沫、有實干的人,產品4.0亞洲會很強。拙見供批評[微笑][微笑][微笑]
好
高瞻遠矚好文章,業界良師程天縱!
那鴻夏戀,如果結婚,生的第1個小孩會長啥樣呢
寫的很好,很系統,框架很完整!拜讀了!
就我的經驗 ( 前PC時代跟日本人 做機器 電器 自動化 ) 後來的日本人在世界的工業舞臺的重要性 一直在衰退 感覺上跟日本人對於英文的不重視 認為只要保有日本市場 就可以獨佔鰲頭 有非常大的關係 不知道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