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充電技術概覽:我們離夢幻的無線充電體驗還有多遠?

做無線充的那么多,而愿意買單的人卻如此之少,中間到底缺了些什么?
目前無線充電面臨的問題,始終是要盡快地建立一個無線充電的生態環境
之前深圳灣有過無線充電技術的相關報道,今天深圳灣有對有木有科技的孫甲龍就他們本身的無線充產品進行了簡單采訪。他們的產品技術基于大家比較熟悉的 Qi 方案。目前大家比較熟悉無線充方案有耦合方案和 Qi 方案,技術門檻都并不算高,而至于他們為什么采用 Qi 方案,孫甲龍從這兩種方案的優缺點出發,分析了原因:
第一,在充電效率上,耦合方案的優勢在于可以覆蓋稍遠的距離,充電時無需完全對準,可一對多充電,但其最大的問題就是充電效率比較低,而且一旦一對多充電,效率會相應地對折。在追求高速率的和快節奏的現代化都市生活中,人們的手機一旦缺電,考慮的第一順位還是要盡快的把電充好,有木有科技產品主要解決的是公共端的充電問題,如餐廳、咖啡廳等,充電速率關乎著客戶體驗。
第二,方案覆蓋率程度。Qi 方案目前基本覆蓋了市場 85% 以上的份額,手機廠商內置接收、車載無線充電(新款的奔馳 S 級,寶馬 7 系,雷克薩斯 NX、RX、LX 系列,凱迪拉克 CT6 等),無一例外都選擇了 Qi 方案。
第三,方案的延展性方面。QI 方案目前最大的短板是充電距離,按照目前市場上的普遍方案,基本是 5V,800MA。孫甲龍認為,雖然這是短板,但也有其技術延展和提升的空間:通過適當增加電壓和電流的方法,可以提高其充電距離以及充電效率。當我們將電壓和電流升高到 10V,2A 的情況下,基本可以實現 10cm 的充電距離,以及幾乎等同于有線充的充電效率。
做無線充電的不少,但為什么沒有一個知名的企業?
目前,做無線充電的并沒有風頭很勁的龍頭企業,基本屬于中小型企業。無線充電業內也存在一些問題,置身于無線充行業的孫甲龍也向深圳灣揭示了做這一行業的兩個方向:
一個方向是,競相走低價,節約成本。比如,從外殼、包裝省成本,把線路板縮小,精簡元器件,配的充電線越來越短,反正廠家就是想盡一切辦法壓縮成本,以價格優勢占據市場。這也是深圳電子行業的一個縮影,這往往導致產業最終走向衰亡,大家繼續挖掘新產品,接著繼續惡性循環。
另一個方向是,精益求精,盡可能做優良的工業設計,在外觀、包裝等下足功夫,使用優良的方案,努力去塑造一個品牌。
無論是什么產品,對于用戶來說,良好的方案和體驗是極好的,自然也希望廠商把產品做到極致。但無線充電始終面臨著一個尷尬境地:知者多,見著少。
為什么這么說?孫甲龍就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了大家。在創客圈里,他們只要一說自己是做無線充電的,能做到多遠的充電距離便是圈友向他們提的問題。在面對消費者的展會中,參觀群眾經過他們的展位時表示不清楚他們的產品用途,當他們知道這是無線充電器時,便露出的質疑和不可思議的表情,紛紛讓他們演示產品。結果,一群人將他們的展位圍得水泄不通,用盡全力親眼觀察這個「黑科技」,可見無線充的市場普及率是如何的低......
另外,廠家和消費者關注的點往往又是不一樣的,讓廠家困惑的是,使盡渾身解數的他們已經把產品價格壓到那么低了,或者在設計上已經足夠精良了,但為什么沒有人愿意買單?而在另一端的買者表示,從沒看過這樣的玩意兒,還不知道這東西量產與否,更有甚者,三星S6手機(三星 S6 本身內置了無線充電接收功能)的用戶不明白為什么自己的手機能在無線充設備上充電......

當被問到在做無線充產品的過程中,主要遇到了哪些難題時,孫甲龍告訴深圳灣,銷售難關就是他們面臨的一個大問題。他們的前期產品主要面向公共端,在咖啡廳、餐廳、KTV 等公共場所的應用場景下鋪設無線充電站。他們試圖用這樣的方式來建立一個無線充電的生態,讓大家能更多地接觸并且使用到無線充電的產品,并使用戶能有一個初步的使用習慣。
「所以目前無線充電面臨的問題,始終是要盡快地建立一個無線充電的生態環境。」孫甲龍說道。
目前的手機無線充電就是雞肋,要手機廠商全部都加上這功能才有市場。前期無線充只能往智能設備 家電或者餐具行業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