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 Meta x Oakley,小米等十家 AI 拍攝眼鏡上新!下半年好看!

在增強現實領域,汽車行業還會再次缺席嗎?Halo HUD 團隊談車載智能硬件的現狀和思考
在 VR/AR 領域,汽車行業這次趕了個早,積極跨入這激動人心的新計算平臺。
在高盛的《VR與AR:解讀下一個通用計算平臺》報告中,列出了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的九大應用領域:視頻游戲、事件直播、視頻娛樂、醫療保健、房地產、零售、教育、工程和軍事 —— 沒有提及汽車行業 。
汽車行業發展百年來,從一開始集人類科技結晶于一身的時代領頭羊,漸漸變成一頭步履緩慢的機械恐龍,始終慢了科技時代一拍——去數數,還有多少今年出廠的新車上還安裝著CD機吧!?理所當然般,在大家展望激動人心的下一代計算平臺VR/AR時,汽車行業被漠視了。
當然這也與汽車的特殊工具性有關:動輒10年以上的使用周期,再嶄新锃亮的車漆也會花去;動輒關乎生死的安全要求,再先進的產品設計請先在車廠測試三五年再說。?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汽車行業在飛快的互聯網地倒逼之下,其步履也加快了起來,比如車廠們紛紛擁抱Apple、Google、百度、騰訊和阿里等的車聯網方案。
而在 VR/AR 領域,汽車行業這次趕了個早,積極跨入這激動人心的新計算平臺。

從上圖看到,VR/AR 已經被汽車行業嘗試應用在產業鏈各個階段。
?汽車設計: 福特的「Immersion Lab」實驗室使用HMD和超高清顯示器,利用虛擬現實設計新型GT超跑,檢查汽車的結構、機械和電子系統,設計從方向盤的操作到儀表盤界面的位置。
汽車生產: 奧迪的 CAVE 工作室推出的「虛擬裝配線校驗」技術,利用3D投射影像、「MYO」前臂環檢測手勢、Kinect 采集工人位置,允許工人在三維虛擬空間內完成實際產品裝配工作的預估和校正。
汽車售前: 奧迪與 Oculus 合作,共同推出 了 VR 選車服務,模擬用戶坐在車里的真實場景,還特別拉上音箱品牌Bang & Olufsen,在聲音模擬上也更為貼近真實環境;另外,法拉利也曾推出過一款 iPad 應用,可在展廳中對一臺法拉利跑車替換車身顏色、觀察傳動系統內部結構等等;。
汽車駕駛: 本田早在 2015 年就推出了一款「WANDER STAND」概念車,該車的突出特點就是其 AR 擋風玻璃,可以在玻璃上加載各種有用的信息輔助駕駛;同時本田今年也申請了跟 AR 擋風玻璃相關的專利;而寶馬與高通合作,推出了一款適用于寶馬 MINI的AR眼鏡,通過該眼鏡不但能獲得行車相關信息,還可以獲取周邊 POI 信息以及短信消息提醒等;。
駕駛體驗:豐田利用 Oculus Rift、車輛方向盤以及音箱系統,搭建了一套名為「TeenDrive 365」的系統,該系統主要面向青少年,希望幫助青少年鍛煉必要駕駛技能;另還有一套「分心駕駛模擬器」系統,用來考驗駕駛員專注駕駛的能力。
?汽車售后:韓國現代將推出融入了增強現實技術的電子使用手冊,利用增強顯示技術,用戶只要拿起手機或平板對準車子,就能自動識別車子部位,并給出相關信息。
以上不難看出汽車行業對 VR/AR 的熱情。其實,傳統汽車廠商這次對 VR/AR 新計算平臺如此上心,也是因為它的確方方面面貼近汽車的各個領域。甚至 VR/AR 技術在有些汽車應用場景上有著先天優勢和需求 —— 比如汽車駕駛。
汽車駕駛是AR的一個天然應用場景。
簡單地說,VR 中看到的是虛擬影像,AR 看到的是虛實結合景象,在汽車駕駛這種要時刻關注實際環境的情況下,VR是無法適用的,所以我們接下來主要討論 AR。
駕車時,AR 技術可以讓我們獲取更多的信息,并提高駕駛安全性。?在目前的開車過程中,我們眼光游動在前擋風玻璃外、左右中后視鏡、中控儀表盤和車機屏幕上,哦,還有手機屏幕上,切線的時候還要扭頭看盲區,?累吧?那么想象一下,當以上所有信息內容,都匯集到你眼前,你只需要專注于前面一塊屏就可以處理各種事情時,將是多么輕松愉快的一件事情!
前文提到了本田申請了 AR 擋風玻璃專利技術,其實有關 AR 的車載應用討論早就融入到抬頭顯示器 HUD 中。



除了說 AR 確實是汽車駕駛的痛點需求,反過來汽車也是AR應用的一個絕佳場所,汽車上天生就繞開了 AR 技術上的一些難點:不用刻意小型化、沒有電池之憂、擋風玻璃超大屏、即時定位等。
AR 需要強大的機器視覺和三維空間構建運算能力,其對應硬件體型和耗電量都不會小,但是在車上這個問題就沒那么嚴峻,你看特斯拉引擎蓋下面不正空著的嗎?擺個大主機應該還是綽綽有余。?AR 顯示上面,駕駛員面前那塊巨大的擋風玻璃不正是一塊絕佳的透明顯示屏嗎?不管需要特殊材質也好、鍍膜也好,影像通過投射上去還是直接顯像也好,從技術上來說都已經有一定的解決方法。?至于 AR 所必須的即時定位和空間感知能力,無人駕駛車其實也早已驗證過了。?聽起來是不是很美好?
好吧,得承認以上問題只是 AR 一籮筐難題里面的一點點,實際上在車上有些問題會更嚴重:無法應用數字光場技術、室外復雜的光照和環境等。?Magic Leap 的數字光場技術目前看起來是最有希望完美解決 AR 顯示問題的,但是除非上車就戴上一副眼鏡,否則遠距離往視網膜直接投射整個數字光場還是個更遙遠的事情。?而無論 Magic Leap 還是 Hololens 目前都只是應用在室內的單調環境,都需要事先掃描整個房間以進行位置和地圖構建,那么針對道路上快速變化的窗外環境和光線,要實時重建三維簡直是無法想象的計算量。?另外,窗外現實物體識別和追蹤、眼動跟蹤等等也都較之頭戴式 AR 更為復雜。?說到這里,心又冷了下來?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較之虛擬現實 VR 來說,增強現實 AR 的確是一個更為困難的命題,不過提前在車上體驗 AR 卻并不是遙不可及的,AR 的概念在抬頭顯示器 HUD 這種車在硬件中已經有一定的實現了。
很多 HUD 設備所使用的 DLP 光機,也被微軟 AR 頭盔 HoloLens 所采用,通過投射方式將虛擬內容投射到眼前的透鏡上。?但是目前多數 HUD 廠商,還遠沒有意識到車載 HUD 的真正意義,簡單地將其當做一款普通車載硬件,繼續按著「雞肋」產品智能后視鏡的思路在做 HUD,希望再次做個爆款「雞肋」。

事實上,以增強現實思路來做 HUD,已經有團隊在進行這個方向進行探索。深圳光暈網絡科技目前研發中的產品 Halo HUD 就是在這個思路上的一次嘗試。
Halo HUD 是一款懸掛式 HUD,相比傳統中控臺 HUD,這種方式將透鏡直接擺在駕駛員的眼前,更接近頭盔式 AR,更符合 AR 的視角要求,同時其前置光學攝像頭視角也可以覆蓋車頭外更廣闊區域;?在車內空間,Halo HUD 擁有朝下的紅外深度攝像頭,其視角覆蓋從眼部到方向盤上的手部。?同時,Halo HUD 也搭載了 GPS、陀螺儀、慣性傳感器等多種傳感器,具備一款基礎 AR 設備的硬件條件。當然,硬件基礎僅僅只是開始,Halo HUD 怎樣在車內空間的 AR 應用場景下玩出新花樣,才是我們真正關注的。
做車載智能硬件很難,AR 技術更難,但是不代表我們只能等著 AR 技術成熟后才撲上去,只是做做簡單的集成,打打價格戰而已。?看到 AR 趨勢,作為汽車智能硬件的從業者,認真地做好規劃,積累技術,適時推出相關產品去驗證市場和調整體驗,既是從業者的責任,也真正代表了業界先進生產力。
責任編輯:陳凱文
向勇士致敬!
漲姿勢!不錯的內容!
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