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 Meta x Oakley,小米等十家 AI 拍攝眼鏡上新!下半年好看!

這個不像「人」的送餐機器人,被幾個年輕人武裝了好多新技術
比起怎么做都不好看的人形機器人,這個非人形機器人更注重給餐廳帶來實際的收益。喜聞樂見。
比起怎么做都不好看的人形機器人,這個非人形機器人更注重給餐廳帶來實際的收益。喜聞樂見。
這是一家名為「普渡」的新創機器人公司,地址位于深圳科技公司最密集的南山區,一棟一看就是做科研的辦公樓內。沒來過的人可能不知道,深圳氪空間也在這里,和普渡是鄰居。
創始人張濤在深圳硬創圈中小有名氣,去年他曾創辦過 EZRobotics,一家做視頻聊天機器人的公司。
上周張濤發了一條朋友圈,讓人推薦南山區 500 平左右的辦公場地。這是準備擴張的節奏。
送餐機器人是一門不錯的生意
首先引起我們興趣的是這家公司的名字——普渡,張濤的解釋是靈感來源于美國的普渡大學,至于跟佛學中的「普渡」有什么關系,張濤只是說這是衍生義,然后就笑而不語了。
他們團隊目前只有十幾個人,用了 5 個月不到的時間,就做出了接近量產階段的原型機。我們采訪的當天,正好是他們機器人「進店」——在客戶的餐廳里完整試運行的第一天。
這一次,他們做的是一個帶有三個托盤(初版設計只帶了兩個托盤),采用自主定位導航技術,能夠多機協作的送餐機器人。

機器人頂部是一個想做得萌萌噠的表情顯示屏,兼觸控屏,可以切換機器人的送餐模式:巡航送餐 or 定點送餐。底座是一套「六輪兩驅 + 前后懸掛」的移動系統,可以做到原地轉向,低速時的轉向非常流暢。
我們百度搜索出來的送餐機器人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類人型的外觀(Google 搜索也是),普渡機器人最大的不同就是采用非人形設計。對于見多了機器人的普渡團隊來說,機器人更應該根據使用場景來做設計,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人形設計。
他們對這款機器人的初步定價是 39,999 元,這個定價只是比市面上大多數人形送餐機器人稍貴了一點。張濤說他們定價時主要考慮了三個因素:BOM 成本、餐廳服務員一年的工資、給渠道商的利潤空間。
采訪當天,機器人進店試運行的是一家火鍋店,面積大概有一千平米。「我們的機器人適合中大型餐廳,前期主要做自助餐廳和火鍋店,這兩個細分品類全國一共有 60 多萬家。我們會優先考慮跟連鎖餐廳合作,這樣業務擴展的效率會更高,一旦試運行的效果達到預期,訂單會來得很快。全國有那么多餐廳,我們才剛剛起步。(笑)」

目前這款機器人的意向訂單已經有幾千臺,已有的訂單是幾十臺。
看來他們做得還不錯。
相同的是送餐,不同的是效率
相信現在已經沒有人糾結于為什么一個機器人長的不像一個「人」了。
除了采用三托盤設計外,這款送餐機器人還采用了自主定位導航技術(而不是軌道導航技術),來提高送餐效率。這么做的好處顯而易見,就是餐廳地板不會出現一條丑丑的(黑色)軌跡條。而且實際上,自主定位導航讓機器人移動更加智能,在面積更大的餐廳中優勢會更加明顯。
室內自主定位主要是通過激光雷達和 UWB(Ultra Wideband,一種又稱為「超寬帶」的通信技術)實現。張濤介紹說,普渡自主研發的 UWB 定位模塊,將單個基站和標簽的價格從幾千塊錢降到了 200 塊錢左右;普渡也掌握了 2D 激光雷達的技術,出于專注的考慮,目前采購的是國外的第三方產品,這款 2D 激光雷達性能跟國內的低成本激光雷達差不多,但價格卻比國產的低很多。另外,整個 SLAM 方案的精度也做到了厘米級,這給了他們很大的信心。

一般來說,在餐廳部署這套機器人送餐系統有 5 個步驟:
1.安裝 UWB 基站,4 個基站就可以覆蓋 60mx60m 的面積;
2.用一臺機器人遍歷餐廳的路徑,完成建圖;
3.對上一步建的圖進行后處理(比如說處理桌沿超出桌腳的距離);
4.自動生成路徑;
5.將地圖和路徑錄入到每個機器人中。
設置完成后,餐廳管理者就可以在后臺系統上看到每個機器人的工作狀態,派機器人去巡桌(巡航模式),或者是送餐(點對點模式)。
普渡團隊給出了一組數據,他們跟一家 1,000 平米左右的自助餐廳合作后發現,客人取餐的時間節約了不少,翻臺率也隨之上升。
在未來,通過機器人送餐數據對餐廳的布局、菜品等作出調整,也在普渡團隊的考慮之中。
人性化服務是說不出的苦
注重實效的反面,可能是少了一些趣味性。這第一代機器人幾乎沒配備什么娛樂性的功能。
很多人去吃火鍋,自助餐,基本上都是想吃個痛快聊得暢爽。海底撈在這方面幾乎做到了業界標桿。不過,據張濤透露,其實海底撈也在尋找合適的服務機器人方案。
優秀的服務員除了要知道基本的服務規范之外,還要機靈地應對不同的情況。這就要求服務員不僅要聰明,還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培訓。因為服務而為人稱贊的餐廳都在服務員培訓上下足功夫,伴隨著的是高昂的員工成本。
送餐機器人的出現讓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商家們看到了新可能。
● ● ●
「連線灣星人」
100 個機器人和機器人背后的團隊
系列報道
- 他們深耕垂直領域為 AGV 提供移動解決方案:工業需要的是能省錢、解決實際問題的產品
- 90% 的機器人公司死在了供應鏈上,這家公司如何把輕量級服務機器人做到量產?
- 40 歲創業,讓機器有更靈活的「大腦」,他說強人工智能是一點一滴積累的過程
- 要讓人工智能有「靈氣」?得賦予它一雙聰慧的「眼睛」
- 自主研發語音編程、操作系統,他們想加快消費級機器人普及的速度
- 100 款應用,10 款產品,新版本操作系統,圖靈機器人正在把「吹的牛皮」一一實現
- 你好,若琪!你讓我們看到了家庭人工智能,不僅僅是一個外表溫潤的機器人
● ● ●
很多問題,TA 只在這個時候回答你!
每周四晚 8 點,「連線灣星人」,和最酷炫的機器人以及機器人背后的團隊對話,聊聊關于機器人產品、技術、團隊、商業、創新的故事。
點擊此處查看最新活動預告。希望成為「連線灣星人」做客嘉賓,分享你的機器人故事,請加深圳灣 AI 機器人小炫(微信號:ware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