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 bong X2,我反而更懷念他們第一代的產品

bong 發布了一臺秤
2013 年的 bong,是 explorer,是 pioneer,而 2016 年,bong 發布了一臺秤。
bong 昨天發布了一臺秤。
這臺智能體脂秤名叫 bong fit,能稱體重,能分析脂量、肌肉量等身體數據,能云端記錄……對,就是一臺「智能體脂秤」能做的一切。
聽上去很棒。
但作為一個從第一個產品眾籌開始就在關注 bong 的三年「老粉絲」,那種「缺了點什么」的感覺更加強烈了。
2013 年,bong 這個單詞在我腦海中的第一含義從抽大麻用的水煙壺(誤)變成了一個智能產品品牌。這一年,國外品牌 Jawbone、Fitbit 等把智能運動手環這個新奇的產品概念帶進了國內科技愛好者的視野。同年 10 月份,bong 一代手環在點名時間上成功眾籌近 28 萬人民幣(注意,這可是 2013 年的國內眾籌),那時的 bong 一代幾乎成為國內手環產品的唯一代名詞。
事實證明,bong 一代也并沒有讓它的支持者們失望。盡管還有這樣那樣的不成熟,但無論從外觀設計還是功能實現上,bong 一代的表現完全對得起它 699 元的眾籌售價。

在之后的日子里,bong 又推出了增加按鍵、超長續航、售價砍到 99 元的 bong 二代手環,增加點陣顯示屏的 bong XX,彩色顯示屏的 Bong X2 等等,以及今年 7 月份發布的 bong 3 HR。作為一家單一品類的電子產品公司,bong 慢慢建立起了十分豐富的產品線。
然而,作為從一開始就在關注 bong 的愛好者,我慢慢發現,它的產品不那么酷了。bong X2 發布時,我的同事陳吒奇也曾發出類似的感慨。哪怕只是從外觀設計上,bong 一代的繼承者身上也很難找到前輩的那種美感。
然后,三年后的今天(確切說是昨天),bong 又發布了一臺秤。
好吧,我們再說到體重秤。

比起智能手環,使用場景更為單一的智能體重秤的發展可能更快一些,從 2014 年底到 2015 年上半年,麥開、云麥、有品等等不下十個國內品牌紛紛推出了智能秤產品,其中也包括小米的體重秤產品,以及魅族生態鏈下的 RyFit 云悅智能體質分析儀。
這些智能體重秤產品價格多數都在 300 元以內,功能也大同小異,簡單一點的能稱體重,上傳云端記錄,強大一些的能夠分析身體構成數據,給健身提供更多參考,bong fit 屬于后者。
由于使用場景和功能較為簡單,技術門檻也不高,智能體重秤市場迅速成為一片紅海,而且是平靜的紅海,不是沸騰的那種。
然后,兩年后的今天(確切說是昨天),bong 又發布了一臺秤。
2013 年的 bong,是 explorer,是 pioneer,而 2016 年,bong 發布了一臺秤。
其實,bong 從很多方面可以算得上是國內智能硬件發展的一個縮影。
三年前,智能手環讓人覺得新鮮炫酷,許多產品只是頂著「智能硬件」的標簽就足以讓很大一群喜歡嘗鮮的科技愛好者買單;而三年后,這些曾經看上去科技范兒十足的產品,要么被發現是沒甚用處的雞肋,要么已經成為人眼中習以為常的一般電子消費品,bong 屬于后者。
概念帶來的紅利消失,但貨還是得往外賣。
一方面,要維持持續的購買需求,得一直有新東西拿出來;另一方面,同類產品的技術門檻迅速降低,制造成本在國內也從來不是問題,市場被擠占再所難免。產品需要轉型,尋找新的突破口,但手環不像手機一樣可以「無限升級」,這個品類繼續向上革新的高度十分有限,兩三代下來已經迅速觸及這個品類的玻璃頂,再加上有小米這種「競爭終結者」的存在,bong 很難依靠先發優勢在技術和產品功能上持續保持領先。
即使是 Jawbone 和 Fitbit 也碰上了一模一樣的問題。今年 8 月份就曾有 Jawbone 尋求出售的消息;而就在昨天,外媒消息稱 Fitbit 正在收購 Pebble,顯然也意在合力探索新的產品方向。
但就在這些智能手環越來越不好過的日子里,bong 仍然依靠在使用場景和價格設置上的橫向細分,打造出這個品類下一整套產品陣列,并且,最重要的,活得好好的。
從產品上看,bong 可能變得不那么酷了,但它已經成長為一家成熟、穩健,摘了概念過了風口仍能活下去的產品公司,這很好。從前那個 18 歲彈著吉他唱著歌的翩翩少年是很美好,但眼前這位滿臉胡茬的中年大叔卻開得起奔馳買得起房子,很現實。三年的時間里,bong 正從一個眾籌起家的創新產品團隊,努力成為一個能夠提供穩定科技健康服務的消費品品牌,從這個角度,推出制造簡單、容易出貨的體重秤,也就不難理解。
當然,做 bong fit 也遠不能看做是 bong 創新靈感枯竭的表現,就像 bong 自己在宣傳中說的,bong fit 在 bong 本身的產品生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能夠和手環產品搭配形成數據閉環,手環記錄用戶的運動狀況,體重秤則記錄運動帶來的身體上的變化,更全面的分析健康數據,指導用戶科學運動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果當做自己產品、數據體系的補完,bong fit 無論什么時候推出,都無可厚非。
同時,bong fit 的推出,可能也恰恰透露出 bong 想在手環基礎上向外進行新的探索和拓展,而這第一步,踏在了目前看起來十分「安全」的智能體重秤上。
我們相信 bong fit 在他的品類中會是一款出色的產品,但對 bong 來說,我們仍然期待再次看到它在產品上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新精神。
畢竟,它曾經是國內智能硬件的 explorer,是硬件創新的 pioneer。

bong 發布了一臺秤 被這句洗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