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 Meta x Oakley,小米等十家 AI 拍攝眼鏡上新!下半年好看!

像開一級方程式賽車那樣飛無人機,無人機競速比賽讓你體驗「靈魂出竅」的感覺
除了拍照、撒農藥和黑飛,無人機還能這么玩。
除了自拍、攝影、灑農藥,以及時不時蹦出來的「黑飛」,無人機其實還可以以更加酷炫的方式進入人們的生活,比如說無人機競速。
這種叫做第一人稱視角(FPV)無人機競速的比賽現在越來越火,而就在幾年前,這個概念根本就不存在。無人機競速比賽不用特別大的場地,一片球場,廢舊廠房,或者街道公園,都能成為賽場。對于參賽者和觀眾來講,無人機競速最吸引人之處,是任何人都能夠以無人機的視角觀賞整個比賽,只要帶上眼鏡,就能體驗快速飛行的感覺,這也是被稱作「一人稱視角」第無人機競速的原因。
「戴上眼鏡后,你會有種靈魂出竅的感覺,」無人機競速玩家 Zoe Stumbaugh 說,「你開始與眼前的世界相連,除了無人機競速,我還從來沒有體驗過任何其他東西能夠激發你大腦所有的化學反應,使你腎上腺素飆升,這感覺就像變魔術一樣。」
競速比賽所用的無人機在國內稱為穿越機,屬于續航短,體型小的競速機,最高時速可達 120km/h-170km/h。無人機競速擁有賽車的很多特性,比如速度感和刺激感,但它的賽道建立在三維空間中,當五顏六色的賽道指示燈從眼前一閃而過的時候,總會讓人產生身處科幻電影中的感覺。

極客和土豪的游戲
盡管無人機競速越來越火,但它現在卻成為了一項比高爾夫還昂貴的運動。
為了讓穿越機飛的更快,機身上搭載的電池不能太大,而一塊電池所能提供的續航能力只有十分鐘左右,所以參賽者經常需要帶幾塊電池進行更換,若是電池質量不過關,炸機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所以玩家通常會背防火背包來裝這些電池,這些花銷可不便宜。
另外,速度太快帶來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容易「撞機」。即使是技術最好的選手也無法保證每次比賽都能讓穿越機完好無損地通過每一圈賽道,在去年由無人機競速聯盟(Drone Racing League,DRL)舉辦的「地獄之門」比賽上,一半的選手都沒能挺過第一圈。觀眾們經常可以在比賽視頻里看到無人機被撞成一堆塑料渣滓,雖然觀眾對「撞機」喜聞樂見,但玩家們則不得不承擔額外的維修費用。

跟賽車一樣,無人機競速所采用機器一般很難從市場上買到,大部分靠玩家自己改裝。改裝無人機需要用到電子電路、機械設計、航空工程等領域的知識,所以說能夠參與無人機競賽的人基本上都是優秀的無人機設計師。
「無人機競速基本上就是極客和呆子的天下,」全美無人機大賽創始人,虛擬現實研究者 Scot Refsland 說。Scot Refsland 本人就是一位思考者,他的實驗室里擺滿了各種無人機、電烙鐵、VR 設備等制作無人機的一切設備,而且跟美國幾乎所有偉大的科技創新一樣,第一屆全美人機大賽就誕生在這樣的車庫里。
無人機競速聯盟在商業化道路上的探索
無人機競速聯盟算是全美最火的無人機競速賽事,并剛剛完成了 B 輪 2000 萬美金融資,投資方包括英國電信公司 Sky、自由媒體公司以及拉克斯資本,加上前兩輪融資,無人機競速聯盟總共籌集了 3200 萬美金。
創始人 Nicholas Horbaczewski 強調,這次輪融資的重點是與投資方進行戰略合作。比如自由媒體公司擁有國際賽車聯賽「一級方程式」,無人機競速聯盟在商業模式上跟賽車聯賽有相似之處,所以不難看出,Nicholas Horbaczewski 希望通過借鑒「一級方程式」的運營經驗來推廣無人機競速比賽。
此前,Nicholas Horbaczewski 在 「Tough Mudder 」最強泥人障礙挑戰賽擔任首席收入官(Chief Revenue Officer),曾幫助該賽事成長為營收超過一億美金的國際賽事。2015 年,當他在紐約長島一個倉庫邊第一看到無人機飛行競賽時,便決定建立自己的無人機競速事業。
為了充分體現參賽者的操作能力,以及避免由無人機的差異帶來的不公平,所有聯盟的參賽者均采用同樣的無人機。為此,Nicholas Horbaczewski 收購了一家叫做 Dronecraft 的無人機制造公司,并設計了無人機的訓練課程。
另外,每個賽場的設計都不相同,三維的空間賽道給設計師們提供了很大的發揮空間,Nicholas Horbaczewski 認為,這是整個賽事設置過程里最有意思的部分,因為無人機可以采用不同的線路通過每個目標點。
「你必須在各個因素之間保持平衡,這包括無人機的性能、選手的水平、賽場的設置、以及觀眾的觀感體驗。」
無人機競速聯盟新賽季將于 6 月 20 日開始,節目除了會在美國 ESPN 的 SKY Sports、DisneyXD 等電視和網站上播出。不過,比賽不會進行直播,而是以錄播的方式播放,官方的說法是方便處于全球不同時區的觀眾觀看,同時還能夠對播出的內容進行調度,將最精彩的部分呈現給觀眾。
無人機競速前進路上的障礙
「公司存在的前六個月,基本上就是在想辦法證明無人機競速這件事是可行的,」Horbaczewski 說,「我們不是一家科技公司,但我們希望能夠用現有的技術解決無人機比賽推進過程中的困難,但是,經過仔細的調查和研究,我們發現市面上沒有成熟的方案能滿足我們的需求。」
除了上文所述的資金以及研發成本外,這項新興的運動要解決的技術挑戰多如牛毛。首先是信號的傳輸,無人機需要一套無線系統來連接控制器,同時無人機上的攝像頭也要實時傳輸視頻到用戶的眼鏡上,這兩者無論出了問題都會對參賽者的操作造成困擾。控制信號的延時會讓參賽者無法有效地控制無人機,而視頻信號的延遲則會讓參賽者產生頭暈的癥狀,這也是 VR 行業所要解決的問題。

撇開技術問題,觀眾似乎很難在現場體會到無人機競速比賽的緊張和刺激。在第一屆全美無人機大賽的現場,數百名觀眾頂著炎炎烈日緊緊地盯著天空快速飛過的無人機,人們期望在現場看到讓人血脈賁張的比賽,沒曾想看到的更像是航模飛行表演。
無人機在比賽時能時速能達到百公里每小時,單憑肉眼很難捕捉到。同時,為了保證傳到參賽者眼鏡上視頻的刷新速率,勢必會犧牲掉視頻的品質,會產生大量的噪點,將這樣的視頻投放給觀眾看,似乎也很影響用戶體驗。無人機競速聯盟甚至只允許參賽者進入賽場,直接取消掉了現場觀眾席,整個比賽過程全部采用視頻進行播放。
屬于未來的體育競賽
去年 3 月,在迪拜舉行的世界無人機競速大賽(World Drone Prix),總共有來自全球 150 支隊伍報名參加,總獎金金額為 100 萬美元,比賽當天有 2000 名觀眾在現場觀看。

國內的無人機競速比賽也開始慢慢發展起來。2016 年 6 月,「2016 中國無人機競速大賽」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大賽共有 50 名選手參賽,約 5 千名觀眾現場觀看了本次大賽,映客直播平臺在線觀看人數超 2 萬人。
盡管面臨著不小的挑戰,但毫無疑問的是,無人機競速這種酷炫的比賽仍具有相當的吸引力。
跟電子競技以及越來越火的機器人大賽一樣,無人機競速比賽逐漸成為新形式的互聯網比賽。雖然這項賽事還處于比較初期的狀態,但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無人機技術和 VR 技術的迅速普及,讓無人機競速比賽充滿著希望。
所以說,這項競賽的魅力不在現在,而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