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電池影響微型機器人的靈活度,哈佛大學研究員想出了「無線充電」這個方法

機器人秒變「活首飾」,看 Kino 如何定義穿衣新時尚 | 科技有意思
有了這件自己能「動」的衣服,手殘黨也可以體驗「一衣多穿」了
說起機器人,你腦海中也許會想起『變形金剛』格斗的鋼鐵巨人,或是能在工廠里搬運貨物的機械臂,又或者是能鉆進人類血管里與病毒搏殺的納米機器人。
無論是用在娛樂、工業還是醫療,都似乎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很遠。可實際上機器人技術也可以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加入一些小小的創意之后,會變得十分有有趣。
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 Group)最近又公布了新項目,該項目名為 Kino,研究的是怎樣通過一個可以在衣服上移動的機器人來改變衣服的外觀設計。
據 Kino 團隊的介紹,該項目靈感來自于世界不同地區豐富多樣的的生活首飾。他們想要用一款可變的機器人「首飾」,來讓人們不用換衣服,就能在短時間內變化并適合多種場合的穿衣風格。

盡管一年前該團隊就曾推出過能通過磁力作用在衣服上行走的輪式小型機器人,但此次的的實驗室版本更加人性化,且更加注重設計感。
Kino 項目背后的研發團隊對于這種機器人的功用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定義:
著衣風格變化:機器人的外形及顏色均與衣服融為一體,成為服飾的一部分。但機器人可以根據特定的軌道自主移動,從而改變衣服的外觀設計,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果。

變化的首飾:由多個機器人能通過移動排列組合成新的圖案,從而改變衣服的裝飾效果。例如在工作時它是一枚胸針,然后在外出時則能成為一條項鏈。

繪畫圖案:可以通過簡單地移動某種織物來「繪制」新的圖案,例如當機器人在一件天鵝絨織物上移動,它會創建出一種新的臨時外觀。

氣候反應性服裝:機器人可以對溫度做出反應,適當地改變衣服以幫助人類適應特定的氣候。例如當溫度升高,機器人可以拉下雨衣罩。這個功能可能會更適用于坐在輪椅上四肢不方便的人。

Kino 團隊成員 Cindy Hsin-Liu Kao 介紹說:
「我們正在考慮將可穿戴機器人發展成為個人助理,當他們擁有自己的大腦時,就能學習你的生活習慣及穿衣風格。在未來這種機器人可能會更加隱蔽,甚至可以融入你的服裝真正成為衣物的一部分。」
目前來看,這個項目的關鍵約束在機器人的尺寸,視頻中的機器人盡管體積不大,像個甲蟲般的在人身上爬行,卻會讓很多人感覺毛骨悚然。
另一個限制則在于電池壽命,目前實驗版本的機器人的運動時間僅為 45 分鐘左右,甚至不足以支撐起朋友們一頓晚飯的時間。研究人員也在想方設法解決這個問題,例如將無線充電裝置嵌入到衣服里,機器人在電量不足時會自動移動到充電墊,充滿電后返回常規點。
盡管目前 Kino 還只是一個技術演示,但能看到其背后的技術前景。當未來當實體機器人被充分的小型化,甚至被整合到服裝、首飾和其他傳統可穿戴設備中 ;它會根據需要挪到手部成為一只智能手表,或者在接聽電話時朝向嘴部移動成為一只迷你電話。
該小組由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 Chris Schmandt 教授領導,小組成員還包括 Media Lab 分析師 Cindy Hsin-Liu Kao 和 Artem Dementyev,MIT 機械工程師 Deborah Ajilo,時裝設計師Oksana Anilionyte(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和斯坦福大學機械工程師 Inrak Choi 和肖恩·福勒(Sean Follmer)。
「憑借具有生活和精心設計的混合品質的可穿戴設備,我們探索了一種新的人體可持續共生體內生態學。」Kino 成員補充說道:「當被附著到服裝上時 ,Kino 能生成變形的衣服和動力圖案設計,這創造了一種新的、動態的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