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 Meta x Oakley,小米等十家 AI 拍攝眼鏡上新!下半年好看!

智能可穿戴七年不完整回顧,小產品推動的大時代丨萬字特稿
可穿戴已死?可穿戴復興?行業起起伏伏,英雄大浪淘沙。這是一篇萬字特稿,深圳灣盤點了過去七年智能可穿戴行業的大事件。在復盤中,我們看到,未來的方向越來越清晰了。
2012 年,也就是 Google Glass 在首次亮相的那一年,普遍被認為是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元年。而如果要從這一年開始算起,智能可穿戴的發展已經進入第 7 個年頭。

成為智能手機的下一個計算中心。
這是許多智能可穿戴行業的從業者在進入這個行業時,對可穿戴產品的執念,或者是愿景。類似這樣的標語會經常出現在這類產品的宣傳文案里,而無視它的讀者是否是像我們一樣的科技從業者,還是普通老百姓。
2012 年之前的 20 多年里,人們分別經歷了 IT 信息時代、PC 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個時代都伴隨著一個「計算中心」,而智能手機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計算中心,直到今天也依然是。
智能手機日益普及,人們迎來「信息大爆炸」,每天接收和處理的信息量大增。針對這一問題,可主動收集瑣碎數據并主動幫助用戶獲取信息和服務的智能可穿戴設備,應運而生。
在這 7 年的時間,我們目睹了 Google 眼鏡從驚艷亮相到淪為暗淡沒落,目睹了智能手表眾籌明星頻頻出現,目睹了兒童智能手表的異軍突起,也目睹了蘋果 AirPods 帶動了智能耳機市場的興起,從而為智能可穿戴帶來新的增長。
請跟隨者我們的腳步,一起回顧歷史,洞悉未來。

1.眼鏡創世紀
巨頭之子 Google Glass 華麗開場
后繼者微軟 HoloLens 發起挑戰
Google Glass
2012 年,Google「探索者」項目產品 Google Glass 正式面向市場亮相,成功將人們是視線從手上的智能手機轉移。這一眼鏡模樣的設備,一側裝有一顆攝像頭和條狀的電腦處理器裝置,可實現類似智能手機的功能:聲音控制拍照/視頻,通話、導航、上網、處理文字和郵件……
簡潔大氣的設計、絢麗的廣告片鋪天蓋地而來,Google Glass 曾一度被認為是代表「未來」的產品,以至于在持續兩年多的跳票期間,大家都對它保持著關注的熱情。

2014 年,跳票兩年的 Google Glass 終于開放預訂,價格高達 1500 美元。因產量不足,黃牛市場一度熱超高價,仍有全世界的嘗鮮者追捧。
隨著真機陸續到手,人們開始逐漸看清了這款評價虛高的產品:功耗過高、佩戴不適、相比手機功能并不足以驚艷、可玩的應用少的可憐……尤其當時還沒發展起來的智能眼鏡 AR 應用生態,都是 Google Glass 成為爆款的「絆腳石」。
2015 年,Google Glass 項目叫停。雖然兩年后,它最終以轉戰行業應用的方式回歸市場,但不可否認的是 Google Glass 已經在大眾視野中逐漸消失。

HoloLens
在 Google Glass 項目在被叫停的同時,另一名科技大拿——微軟,對 AR 眼鏡發起了挑戰,并于 2015 年正式發布了 HoloLens。高清全息圖像、環繞音效,語音/手勢操作,HoloLens 給人耳目一新的 AR 體驗。

從 2015 年至今,HoloLens 曾經面臨停產,微軟也同樣做出了專注行業應用的決定。
直到 2019 年 2 月,微軟將 HoloLens 更新至第二代。
至今為止,HoloLens 系列都還是 AR 眼鏡領域的標桿。

雖然兩位領航員都打算死磕行業應用,但消費端在近年也迎來利好消息。
華為智能眼鏡
國內的華為在最近的 P30 系列發布會上發布了旗下首款智能眼鏡,產品預計今年夏季上市。
蘋果
過去幾年中,蘋果這家巨頭公司收購了一個又一個 AR 技術團隊,曝光了一個又一個的 AR 技術專利,并不斷的向公眾表達 AR 將是 next big thing。只是,產品還差火候。
大事記·智能眼鏡行業
2012.04,Google「探索者」項目即 Google Glass 發布
2014.04,Google Glass 開放預訂
2015,Google Glass 項目正式叫停
2017,Google Glass 轉戰行業應用
2015.01, Windows 10 發布會,微軟發布 HoloLens
2018.08,跳票多年的 Magic Leap One 開賣
2019.02,MWC 大會,微軟發布 HoloLens 2
2019.03,華為智能眼鏡發布
2.手表手環探路
Pebble 打開智能手表格局
Jawbone、Misfit、Fitbit 征戰智能手環
在智能眼鏡的平行世界里,有一大波人認為,智能手表才真正代表智能可穿戴的未來。
但與智能眼鏡行業的不同的是,引領智能手表行業潮流趨向的,不是巨頭,而是一批創業公司。
Pebble
2012 年 4 月,可穿戴創業公司 Pebble 在 Kickstarter 發起智能手表 Pebble 的眾籌項目。
在對智能手表還沒有什么概念的大環境下,Pebble 以電子紙屏幕的設計,完美平衡電池續航,博得了眾多用戶的眼球。截至眾籌結束,Pebble 共籌得 1000 多萬美元,也造就了早期眾籌明星之一。

在隨后的幾年里,Pebble 在完成第一批眾籌發貨的任務之后,接著準備第二次眾籌以及一系列新品,先后發布了 Time Steel、Time Round 等產品。電子紙屏幕從黑白升級到彩色版本,也從 2016 年關注健身功能。
沒有任何一個智能手表,任何一個穿戴設備能夠符合每一個人的要求,我們試圖針對那些手腕上尚且沒有戴上智能手表的人。
正如 Pebble 創始人 Migicovsky 所描述的,Pebble 始終徘徊在智能手表初期的市場。
與一些眾籌明星公司一樣,Pebble 先是在起步不久后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隨后又陷入了許多創業公司都要解決的量產出貨困境。
這個局面在國內的市場也出奇的相似:2015 年,一款名叫「土曼」的智能手表幾乎「如法炮制」了 Pebble 的路線:社交眾籌,大佬一邊投資,一邊為之代言,產品遲遲做不出來,發貨后吐槽退貨聲一片,投資款耗盡,接盤俠沒來,公司倒閉。
2014 年,在 Google Android Wear 亮相不久,蘋果發布了旗下首款 Apple Watch。Pebble 不得不在安卓和 iOS 面前做出站隊的選擇,使得其設備可支持 Android Wear 的 APP。

Jawbone
不過,腕上的智能可穿戴設備,除了智能手表,還有一種叫智能手環的東西。最早在該領域耕耘的 Jawbone 最開始專注藍牙音箱、藍牙耳機,從 2011 年正式進入可穿戴市場。

在智能可穿戴業務領域,Jawbone 只有 Up 系列智能手環一條產品線。智能手環沒有屏幕、可玩性不高,導致用戶粘性低下。可惜 Jawbone 沒能及時反思和轉型,高定價迫使自身在市場中處于不利之地(尤其是在小米 79 元的智能手環發布后)。同時,由于資本對可穿戴市場的青睞,Jawbone 無暇顧及原本的藍牙音箱業務。
最終,在 2016 年,Jawbone 轉讓無線音響、停產智能手環。
Misfit
另外一名智能可穿戴選手 Misfit,以時尚的思維打造智能手環,曾推出過 Misfit Shine 和 Misfit Ray 等可穿戴設備,最終在 2015 年被美國知名時尚品牌 Fossil 以 2.6 億美元收購。

Fitbit
相比停產的 Jawbone,Pebble 的可穿戴業務得到了延續。在 2016 年底,一路努力尋求資金的 Pebble 公司終于找到了買家 Fitbit,以 3400~4000 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后者。
與這些身世起起落落的智能可穿戴廠商相比,Fitbit 堪稱當時「最亮的那顆星」——頂得住巨頭(蘋果和 Google)的壓力,并且靠主打垂直的健康功能(步數、距離、熱量消耗和睡眠狀況)打出了一片天地。
直到 2015 年 6 月,Fitbit 在紐交所上市,成為可穿戴領域的第一股。并隨后的兩年里完成對 Pebble、Fitstar(健身應用)、Coin(移動支付)、Vector Watch(英國智能手表公司)等公司、項目的收購。
大事記·智能手表&手環(海外)
2011,Jawbone 以 Up 系列智能手環正式進入可穿戴設備市場
2012.04,智能手表「鼻祖」Pebble 在 Kickstarter 上發起眾籌
2015.02,Pebble 第二次眾籌 Pebble Time,總金額為 2033.9 萬美元
2015.06,可穿戴設備第一股 Fitbit 上市
2015.11,Fossil 2.6 億美元收購智能手表廠商 Misfit,被收購后的 Misfit 繼續從事可穿戴設備制造業務(Misfit 曾在 2014 年獲得 4000 萬美元融資,投資方包括小米)
2016.05,Jawbone 轉讓無線音響、停產智能手環(公司 20 年一共融資 13 輪,總融資資金 9.83 億美元)
2016.12 月,Fossil 2.6 億美元收購智能手表廠商 Misfit。
3.各自為營
蘋果在時尚、實用、健康路線上持續探索
Google 專注打磨開放系統
華為、三星拋棄 Google 各自為營
Apple Watch
背靠 iOS 和安卓的智能手機生態,從 2014 年開始,蘋果、Google 開始各自割據一方,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智能手表陣營。
2014 年 9 月,蘋果正式發布第一代 Apple Watch,之后以一年一更的頻率上新產品。
最開始,蘋果走的是品牌和時尚路線。在 2014 年 Apple Watch 系列中,有售價上萬元的 Edition 金表版。2015 年 Apple Watch 聯名奢侈品牌愛馬仕,定制了專屬表帶和表盤。這與 2013 蘋果從英國奢侈品牌 Burberry 挖角 Angela Ahrendts 擔任零售業務高級副總裁,不無關系。

盡管知名度足夠,在不溫不火的行情面前,蘋果也要思考 Apple Watch 持續發展下去的突破口——往「實用性」的方向靠攏,包括加強設備的防水能力,增加獨立通話功能。產品則體現在 2017 年發布的 Apple Watch Series 3。
接著,蘋果為我們傳達了「實用性」的另一個信號——健康。在 2018 年發布的 Apple Watch Series 4,蘋果在健康功能方面做了更深層次的挖掘:加入了心率檢查(ECG)、跌倒檢測與 SOS 緊急求助等功能。而在此之前,蘋果 CEO 庫克就曾表示,公司正在聯合醫療機構在健康方面展開積極的合作,旨在利用蘋果龐大的數據庫打造一個醫療閉環服務。

Wear OS by Google
不同于蘋果,Google 自己不打造硬件設備,而是專注打磨開放的 Android Wear 系統,首批合作的廠商有 MOTO、LG、三星等原本那批安卓手機品牌。
從 2014 年首次發布以來,Android Wear 已經從 1.0 更至 2.0,并于 2018 年更名為 Wear OS By Google,更新的方向也在迎合行業需求。包括增加 LTE 和 Wi-Fi 模塊,延長待機、續航時長,強化智能功能等。
華為 & LiteOS
在蘋果、Google 平分天下的局勢下,也有第三股力量正在建立自己的智能手表操作系統,比如華為和三星。
華為手表從 2018 年發布的 Watch GT 開始,就放棄了 Google 的 Wear OS 操作系統,改用自家的 LiteOS 系統。基于自研的芯片架構,華為能夠深度整合硬件和軟件,讓設備實現更長的續航、以及持續的心率監測。

三星 & Tizen OS
同樣是在 2018 年,三星的 Galaxy Watch Active 預裝三星自研的 Tizen OS 系統,得益于系統級的打通,手表能通過三星手機上的 Galaxy Wearable 應用與手機快速配對。

大事記·Android Wear & 蘋果 Apple Watch
2014.03,Android Wear 發布,首批合作伙伴包括 LG、Moto、三星
2016.05,Android Wear 2.0 發布
2018.04,Android Wear 更名 Wear OS by Google
2014.09,蘋果發布 Apple Watch,包含 Apple Watch、Apple Watch Sport 和Apple Watch Edition 三種風格不同的系列。
2015.09,Moto 360 二代國內發布,Android Wear 正式落地中國
2015.09,Apple Watch Series 2 發布,新增愛馬仕版的皮制表帶
2017.09,Apple Watch Series 3 發布,新增蜂窩網絡版本(LTE)
從 2018 年 3 月開始,中國聯通正式在部分城市開啟 Apple Watch eSIM 試點業務
2018.09,Apple Watch Series 4 發布,在加大表面屏幕、提升系統性能同時,又加入心率檢查、跌倒檢測與 SOS 緊急求助等功能。
4.洗牌
可穿戴行業步入寒冬
大廠收縮可穿戴業務
創業團隊紛紛倒下
低價手環占領市場
微軟 / 英特爾
2016 年,智能可穿戴行業步入難熬的「寒冬」,相伴而來的還有資本「寒冬」。智能可穿戴因此也經歷了一輪「洗牌」。
在 2015 年到 2016 年的兩年時間里,行業并購、產品停產的消息不斷:
曾經的「眾籌之星」Pebble 被競爭對手 Fitbit 收購;Jawbone 智能手環業務停產。這兩家公司上文亦有提及。
大廠方面,微軟暫停智能腕帶(Microsoft Band)的銷售;英特爾公司收縮可穿戴設備業務(Basis),直到 2017 年 7 月,正式淘汰了可穿戴設備團隊。

2016 年 Q3,全球智能手表出貨量下滑 51.6%,蘋果出貨量同比下跌幅度達到 71%。受智能手表市場低迷的影響, Fitbit 股價應聲下跌……
大事記·微軟&英特爾智能手表從誕生到隕落
微軟
2014.12,微軟 Microsoft Band 發售
2015.10,Microsoft Band 2
2016.10,微軟暫停銷售 Microsoft Band
2019.03,微軟宣布停止支持 Microsoft Band 手環,關閉網站和 App
英特爾
2014,收購健身追蹤器生產商 Basis
2014.10,Basis Peak 發布
2016.06,Basis Peak 因過熱被召回
2016.11,收縮可穿戴設備業務 Basis
2017.07,解散智能可穿戴業務
2018.07,徹底裁撤可穿戴設備部門
bong / 新我
國內智能可穿戴行業的洗牌就比較直接了。
自 2014 年發布第一款 79 元智能手環,「價格屠夫」小米以低價進入可穿戴產品市場,秒殺百元以上的幾乎所有白牌產品。整個產業鏈甚至對小米的低價策略,都心懷恐慌。
尤其是國內手環產品的標示性品牌 bong,在小米手環之后隔天發布的 bong2 手環,價格從第一代的 699 元直接下挫到了 99 元。雖然創始人(也是當時的創業明星)一度希望用「雞蛋碰石頭」的勇氣去應對小米,在產品形式上進行了多種嘗試,但終究還是出局。

同樣隕落的明星還包括,發布了社交手環的新我 Betwine 團隊,以及一票那個時代的創業明星。
這不是一個創業團隊可以「興風作浪」的市場,也不再是創業團隊可以「歌頌情懷」的年代。
小米
憑借高性價比的智能手環系列產品,小米從進入可穿戴市場的第二年(2015 年),就奪得國內第一的寶座。在全球市場,小米更是一舉進入前三,并在很長的時間內保持全球前五。算是在逆境中依然能維持優勢的特例。

大事記·國內智能手環市場的興起
2013.10,bong 一代手環在點名時間上成功眾籌近 28 萬人民幣,一舉成為當時國內手環產品的唯一代名詞
2014.01,華為榮耀手環發布
2014.06,樂心發布第一款智能手環(聯合微信)
2014.07,小米發布 79 元智能手環,行業洗牌
5.異軍突起
兒童智能手表獨立為新品類
360、小天才各霸一方
未來市場增長可觀
而與智能手整體行業情況形成反差的是,兒童智能手表市場則形勢一片大好。
具有獨立運算功能的智能手表,可以看做是閹割版智能手機。憑借通話、GPS 定位、一鍵求救、電子圍欄等功能,智能手表在兒童用戶群體身上卻找到了不小的發揮空間,也正中家長的需求。
據行業人士回憶,在 2014 年,國內兒童智能手表的總出貨量只有幾十萬臺。而到了 2015 年,市場突飛猛進的增長,就單月的出貨量就已經達到了這個數字,但其中可能 2/3 都是白牌貨。

2016 年初,兒童智能手表市場開始洗牌,整體出貨量的增速減緩,到目前為止,市面上留存著我們熟悉的品牌,包括小天才、360、華為、五洲無線等。
360 / 小天才
在國內,360、小天才構成了兒童智能手表時代大家揮之不去的記憶。
作為兒童手表市場的開創者,360 在 2014 年發布了第一款產品,在后來堅持以「獨立設備」的定位打造具有通話功能的兒童手表。
國內兒童智能手表領域的「佼佼者」小天才雖然沒奪得先機,但憑借強大的渠道能力,迅速在市場占領了一席之地,并長期稱霸出貨量榜首。
在最近的產品發布會上,360 宣布與 4G 全網通兒童手表的開創者 Kido 合并運營,以期拿下「市場第一」的話語權。
市場前景
2017 年,在中國可穿戴領域,兒童手表這個產品品類成為銷量主力軍,占據的市場份額達到了 70%,在大城市,基本每個兒童人手一個智能手表。
據 IDC 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 年中國兒童手表市場出貨量 2167 萬臺,同比增長 16.6%,其中 4G 占比 38%,預計該比例將持續擴大。(詳情點擊查看報告)

縱觀兒童可穿戴市場,可以看到幾個明顯的趨勢:一是市場從中國蔓延到全球,二是 2G、3G 等低帶寬、低速率的網絡向 4G 轉變,三是帶有 AI 智能的操作系統在不斷演進。
6.轉機
智能手表成為獨立終端
智能耳機引發變革
手表+耳機新組合
Apple Watch 3
長期以來,智能手表始終未擺脫手機,作為手機的輔助設備,提供消息通知、顯示功能,操作僅局限在 1 英寸左右的觸控屏上……所有的這些組成了這類產品被詬病的理由。
在 2017 年,Apple Watch Series 3 新增蜂窩網絡版本,使得智能手表能真正成為一款能獨立使用的設備,也讓 Apple Watch 的銷量有了起色。
也多虧了蘋果,國內運營商的 eSIM 業務提上了日程。2018 年上半年,中國聯動正式在部分城市開啟 Apple Watch eSIM 試點業務。

AirPods
2016 年,在智能手表低迷的行情下,蘋果發布首款真無線 AirPods,其分體式設計,配合 iPhone 手機形成的無縫體驗,迅速讓 AirPods 成為可穿戴行業的翹楚。AirPods 一度占領藍牙耳機市場份額的半壁江山。
今年,蘋果 AirPods 二代上線,新增語音喚醒 Siri、無線充電等功能,為行業帶來新的信號。

智能手表+耳機
隨著智能手表獨立性得到增強,耳機的易用性、智能化得到提高,「智能手表+智能耳機」的組合目前已經可以在短時間內的移動場景代替手機執行必備的功能(聽音樂、通話),更接近于「獨立的計算中心」。未來這方面有望得到加強。
目前,智能手表產品商正在利用自身技術、生態的優勢,就某個功能(健康、運功)垂直深耕的同時,也正在與運營商展開合作,推動 eSIM 的普及,從而能夠加速「智能手表+藍牙耳機」在移動場景的落地。
一個關于真無線耳機鼻祖 Bragi 的插曲
早在 2014 年,全球首款真無線耳機 Dash 就以眾籌的方式首次亮相,該款耳機出自德國真無線耳機制造商 Bragi,勵志成為「耳朵上的微型計算機」,并幾乎包攬了目前真無線耳機的所有熱門技術點,比 AirPods 出現得更早。
不過,在后續發展看來,Bragi 還是敵不過蘋果以及 Jabra 等一眾廠商,最終在 2019 年 4 月宣布退出硬件市場。(關于 Bragi 的這一生,詳情可點擊查看文章)

7.生機
智能耳機行業演變為三大陣營
2017 年,國內外大廠基本都趁著智能耳機的熱度,紛紛打造帶語音助手的真無線耳機、頭戴式耳機。
這其中又分為三大陣營:語音 AI 廠商、傳統音頻廠商、手機廠商。
語音 AI 大廠
語音廠商方面,2017 年 10 月,Google 推出智能耳機產品 Google Pixel Buds,主打翻譯功能。

在智能音箱市場遭遇挫折的微軟也沒有放棄,在 2018 年 10 月發布 Surface Headphone 智能頭戴耳機。

在真無線耳機方面,亞馬遜、微軟(Surface Buds)也正在籌備旗下的首款真無線耳機,將與蘋果形成競爭。
傳統音頻廠商
除了手里拿捏語音 AI 技術的平臺廠商,這股風也像當年的智能音箱一樣,吹進了對產品有著智能升級需求的傳統音頻廠商。2017 年~2018 年期間,諸如Jabra、JBL、Bose、索尼等這樣的知名音頻廠商,也都借助第三方語音平臺商的力量,推出智能頭戴耳機、真無線耳機。

憑借在音頻領域的沉淀以及品牌知名度,這些廠商的智能耳機在上市后同樣能迅速引起消費者尤其是品牌忠實用戶的關注,在短期內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
手機廠商
手機廠商是這場智能耳機戰場的積極推動者,他們一面給手機布局語音助手,另一面也在學習蘋果打造智能耳機+智能手機的閉環。
眾所周知,蘋果 AirPods 的體驗好,不僅僅在于佩戴、連接穩定,更在于其能與 iPhone 等蘋果終端在同一生態下實現無縫連接,能夠提供連貫的聽覺享受,包括設備無縫配對、調用語音助手等。
在這方面,三星、小米(小米藍牙耳機 Air 、AirDots)華為(FreeBuds 系列)、榮耀、OPPO 等手機廠商也都有了實際行動。

目前,針對真無線耳機,芯片和方案商正在積極探討降噪、高音質、低延時的解決方案,進一步改善產品體驗。
另外,相比音頻廠商,手機廠商在真無線耳機與智能手機的無縫對接、及其相關的產品體驗打磨方面更具優勢,并且在 IoT 的趨勢下,市場格局或許會逐漸向手機廠商傾斜。
附:真無線耳機產品 & 技術的趨勢解讀
真無線耳機的下半場:降噪、高清音頻、語音……要達到甚至超越有線耳機的水平
2019 TWS 趨勢預測,續寫真無線耳機的下半場
智能耳機三年全盤點:一個比智能音箱更未來的故事
18 款真無線耳機上新:降噪、高音質、運動防水、助聽、時尚
8.小結
從智能單品到體驗閉環
今年,智能可穿戴行業里的智能手表、耳機、智能眼鏡,都沒有完成行業既定的「藍圖」,即獨立成為「智能手機的下一個計算中心」。
但我們也看到,隨著過去棘手的問題一步步得到解決,各行各業也都在各自的賽道上找準發力方向。
目前,智能可穿戴行業并沒有出現哪個產品占領全場景的情況,隨著 IoT 的等趨勢的發展,說不定這些智能單品會最終聚到一起,共同形成一個各場景互通互連的體驗閉環。
主筆、編輯:萊恩 / 深圳灣
審校:陳壹零 / 深圳灣
圖片制作:大樹 / 深圳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