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 Meta x Oakley,小米等十家 AI 拍攝眼鏡上新!下半年好看!

盤點 20 款 2020 新發 TWS 耳機的賣點,看耳畔產品創新的 12 個趨勢 | 特稿
一文洞見音頻體驗的進步、智能新領域的拓展、新技術的普惠。
眾所周知,伴隨著 TWS 耳機無線連接、雙路傳輸、聲音解析、通話降噪等技術,以及聲學設計和工藝的日漸成熟,耳機 OEM/ODM 的門檻逐漸降低,越來越多的廠商加入到了 TWS 紅海里。
一時間,TWS 耳機似乎成了品牌標配,無論是傳統音頻品牌、手機品牌、電商和渠道品牌,甚至很多跨界的時尚或日用品品牌。在 2020 年低迷的消費電子市場,呈現出一番別樣的繁榮景象。
本文的盤點基于三個維度:音頻體驗的進步、智能新領域的拓展、新技術的普惠。我們從過去半年上市的新品種,甄選了 20 款代表性的產品進行評述,希望從中發現未來的趨勢。
PART I?音頻實力派
小體積

代表產品:Jabra Elite 75t Active
上市時間:IFA 2019 亮相,2020 年初上市
國行售價:1799 元
賣點關鍵字:設計緊湊,佩戴穩固,澎湃低音(點擊鏈接,查看產品完整評測)
我第一次見到 Jabra Elite 75t 的時候就被它輕盈小巧的外形和顏值所吸引。單耳按鍵直徑僅 15 毫米,耳塞主體直徑比 1 角硬幣還小。單只重量 5.5g,與 AirPods Pro 的 5.4g 重量差不多。充電盒也僅有 35g,比 Galaxy Buds+ 的 39.6g 還要輕。
Jabra Elite 75t 堪稱「年度最佳運動豆」,在運動場景的體驗上做了深度打磨。
它佩戴貼合度極高,并且佩戴穩固。無論是耳廓部分,還是入耳的導管部分,都能恰到好處的貼合,因此也為耳機帶來了極佳的物理隔音和被動降噪的效果。防塵防水達到了 IP55,不懼怕運動流汗。
盡管采用的是較小的 6mm 定制動圈,仍有特色鮮明的澎湃音質,能表現出聲音清脆、鼓點突出、動力十足的「健身房的味道」,這與 Jabra 出色的聲學設計和優秀的調音不無關系。

其他代表產品:
索尼WF-SP800N:主動降噪、防水,每位運動員的精英耳塞
299 元的 FIIL TI XS 上手體驗:瘦身后的完美
99 元的漫步者聲邁 X3 體驗:個頭小,配料足,超出預期
重低音

代表作品:索尼 WF-XB700
上市時間:5 月
國行售價:999 元
賣點關鍵字:索尼大法、Extra Bass 重低音
索尼在 2020 年推出了全新的中端 TWS 耳機產品系,包括主打沉浸式音樂聆聽場景的 WF-XB700 和主打運動場景的 WF-SP800N。
WF-XB700 看起來比 WF-1000XM3 要小巧不少,外形設計更接近其時尚系列 WF-H800。耳塞內側的「三點固定結構」,在提升佩戴穩定性和舒適度的同時,也增加了耳機的體積,實際帶來的感官是,側面看更「像個粗大的螺絲」。
索尼首次將招牌的 Extra Bass 重低音調音技術引入真無線系列。本次推出的 WF-XB700 內置了 12mm 動圈單元,聽感上,官方描述為「在提升低頻的下潛和沖擊感同時,對中頻進行了優化調整,使得人聲清晰自然,節奏感更強,更加搖擺」。
主動降噪 + 高保真

代表作品:森海塞爾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
上市時間:4 月
國行售價:2399 元
賣點關鍵字:設計優雅、出色音質、主動降噪
Momentum True Wireless 以出色的音質著稱,2 代還加入了主動降噪模式,即使在嘈雜的環境中也可以帶來「令人難以置信的高保真聲音」。而初代的控制環境音的「透明聆聽」功能也得以保留,能夠確保佩戴者即使沒有摘掉耳塞,也能夠聽到外界的聲音。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 保留了初代標志性的旋轉設計,采用高質量的金屬表面和鍍金的充電引腳制成,同時耳機本體尺寸也小了 2 毫米,從而為佩戴者帶來了更加舒適的佩戴體驗。防水性能仍然是 IPX4。

類似產品:
Urbanista London:比 AirPods Pro 好看、好聽的真無線降噪耳機
全頻動鐵單元

代表作品:萬魔 1MORE ColorBuds
上市時間:6 月
國行售價:499 元
賣點關鍵字:好看,好聽(點擊鏈接,查看產品完整評測)
萬魔在 1MORE ColorBuds 中僅采用一枚全頻動鐵,可謂是將動鐵體積小、功耗低、高解析力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
耳塞也小到令人驚嘆,正面小到如食指甲蓋大小,單只耳塞重量僅為 4.1 克。萬魔用這樣一句話描述 1MORE ColorBuds 的小巧輕盈——比一張 A4 紙還輕,因為一張 70 克的 A4 紙的重量都有 4.366 克。
動鐵單元的優勢在于高解析,對于聲音細節的捕捉更靈敏,聲音密度大,瞬間表現好,頻段銜接自然。不足之處在于,只有一顆密閉式設計的動鐵單元,它無法實現發燒級的分頻,對于低頻部分的下潛深度、渾厚程度的處理,還是有欠缺。
但畢竟 1MORE ColorBuds 的產品定位是中端機,面向日常通勤人士,這一顆動鐵,日常聽音樂綽綽有余。同時,支持 IPX5 防水等級,是運動愛好者極佳的耳機選擇。
超大聲音單元

代表作品:vivo TWS Neo
上市時間:6 月
國行售價:499 元
賣點關鍵字:14.2mm 超大聲音單元、DeepX 立體音效(點擊鏈接,查看產品完整評測)
vivo TWS Neo 打出了音質這張牌,并從無線傳輸技術、聲音單元、音效系統三個關鍵點著手,實現「音頻編碼-無線傳輸-音頻解碼-聲音播放」全流程優化,旨在為 TWS 帶來「脫胎換骨」的音質體驗。
首先是從硬件上,vivo 選用了 14.2mm 的超大聲音單元 + 生物纖維復合振膜 + 日本 Daikoku 純銅線圈的組合。
大單元擁有量感十足的動態范圍,能營造更出色的臨場感,尤其是在聆聽搖滾樂、大編制交響樂、演唱會時,聲音更有表現力。而生物纖維復合振膜則能兼顧高頻與人聲,提升細節表現力。再加上 Daikoku 純銅線圈對于低頻的加強,使 vivo TWS Neo 也能呈現出澎湃的超低重音。
其次,vivo 還為 TWS 耳機定制了 DeepX 立體音效,提供了超重低音、清澈人聲、明亮高音三種不同的音效,供用戶在聆聽不同音樂類型時進行選擇。

類似產品:
小米 Air 2s:14.2mm 喇叭,支持 LHDC 高清音頻
出門問問 TicPods 2:超重低音,搭載 13mm 動圈大喇叭
PART II?智能創新派

耳畔的智能助理

代表作品:Google Pixel Buds
上市時間:去年 10 月亮相,今年 5 月海外上市
海外售價:179 美元
賣點關鍵字:始終在線的語音助理、自適應模式、雙麥+語音加速度計加持的通話降噪(點擊鏈接,查看產品完整評測)
Pixel Buds 肩負著「帶領 Android 陣營向蘋果 AirPods 發起更強勢的進攻」的使命。產品定位也頗具 Google 特色,它將 Google Assistant 和 Google Translate 等特色服務很好的集成到耳機里,并在聲學設計和人機交互上有所創新。
Pixel Buds 支持「始終在線」的 Hands Free 功能,它還是首批為 Google Assistant 啟用了「熱字功能」的耳塞。此外,Google Translate 功能是內置在 Pixel Buds 中的,支持 40 種語言的實時翻譯。
語音喚醒翻譯:你可以說「Hey Google,幫我說西班牙語」,它會在你的手機上,以設置為英語和西班牙語(或你的母語和要求的語言)的對話模式,打開 Google Translate,然后你就可以在這個 app 上查看到你講出的話的翻譯了。
對話翻譯:通過耳機和手機揚聲器的搭配,實現與不同語音的談話者的對話。「盡管你需要通過手機揚聲器,讓對方收聽你講話的翻譯語言,但是它的效果出奇地好,尤其是在安靜的環境中。」

其他代表產品:
vivo TWS Neo 評測:設計小改進,性能大提升,還有深度集成的智能
出門問問 TicPods 2,主打多模態交互和 AI 語音助理
耳畔的生產力

代表作品:微軟 Surface Earbuds
上市時間:去年 10 月亮相,今年 5 月國行上市
國行售價:1588 元
賣點關鍵字:耳邊的生產力,玩轉 Microsoft 365(點擊鏈接,查看產品完整評測)
作為一款生產力配件,Surface Earbuds 依托于微軟自家的產品和軟件生態,主打辦公場景應用和效率,并在交互上大膽創新。
Surface Earbuds 與電腦連接、電腦啟用 PowerPoint 后,程序可以檢測到耳機是否佩戴連接,并給出啟用實時聽寫的功能的提示。之后,耳機佩戴者的講話,就能被實時轉錄到每張幻燈片下方,以字幕的形式出現。此外,微軟聲稱今后還將上線實時翻譯的功能,支持語種多達 60 種語言。
Surface Earbuds 的大圓盤設計,使它有了更大的觸控交互區域,更大的人機交互施展空間,通過觸摸、點擊、滑動、語音,可控制播放器音量,可切換電腦幻燈片,可激活多家語音助手,可玩性大大提高,做到「完全不需要屏幕」的交互。
耳畔的健身教練

代表作品:華米 Amazfit PowerBuds
上市時間:CES 2020 亮相,4 月初上市
國行售價:699 元
賣點關鍵字:運動模式、心率監測(點擊鏈接,查看產品完整評測)
可穿戴設備廠商華米科技以往的產品以智能手表和手環為主,今年推出的首款 TWS 耳機 Amazfit PowerBuds,從外觀、佩戴、聆聽、功能等方面,都結合了運動健身場景做了深度定制,為我們描繪了 TWS 作為健康監測設備的樣子。
產品內置了 PPG 心率傳感器,位于右側耳塞的下方。運動模式下,支持心率監測、配速提醒、步頻節拍、運動數據報告等功能,給到用戶一種全新的運動體驗。
PART III?科技先鋒派

全場景降噪

代表作品:OPPO Enco W51
上市時間:6 月
國行售價:499 元
賣點關鍵字:高端雙核數字降噪芯片、雙饋式主動降噪系統、三麥克風上行通話降噪、防風噪導管設計、系統級補償算法、全鏈路 94ms 延時優化(點擊鏈接,查看產品完整評測)
今年 ANC 將成為 TWS 耳機的標配,而 OPPO 把它做到了 499 元。出街時把耳機掛在耳朵上的那一霎那,「砰」的一下世界安靜了。那種從喧鬧到靜謐的變化,感官上與 AirPods Pro 無差。
針對噪音這一個痛點,OPPO Enco W51 打出了「全場景降噪」的概念。
主動降噪:OPPO Enco W51 采用了「2+2」的全新降噪解決方案,即全新架構高端雙核數字降噪芯片 + 雙饋式主動降噪系統,可以將降噪頻寬延伸到 2.5KHz,實現 35dB 的降噪深度,遠超行業平均水平。針對日常公交、地鐵、火車、飛機等多種通勤及差旅場景中常見的發動機產生的轟鳴聲等低頻穩態噪聲,可以進行最大限度的消除。
通話降噪:采用了三麥克風上行通話降噪,除了一上一下的兩顆麥克風外,在耳機腔體內側出音嘴處,還搭配了第三顆麥克風,負責拾取耳道內聲音。再加上雙核芯片對通話算法處理能力的支持,通話效果大大增強。
降風噪:針對地鐵、公交、海邊或是騎行等風噪環境下,OPPO Enco W51 專門設計了防風噪導管,即使面對高達 25km/h 風速環境,也能讓接聽電話的對方聽得清晰。

其他代表產品:
全民普及主動降噪,599 元的漫步者 TWS NB2 如何將差異化進行到底
自適應場景模式

代表作品:vivo TWS Neo
上市時間:6 月
國行售價:499 元
賣點關鍵字:雙路傳輸 2.0,AAC、aptX、aptX Adaptive,低至 88ms 的游戲時延(點擊鏈接,查看產品完整評測)
vivo TWS Neo 是全球首款搭載高通最新低功耗藍牙芯片 QCC3046 的真無線耳機,性能提升的同時,價格卻從一代的 999 元下調到 499 元。
基于新一代 QCC3046 芯片,vivo TWS Neo 在支持 AAC 和 aptX 的基礎上,還增加了對于 aptX Adaptive 音頻編解碼格式的支持,從而帶來了 1.5 倍于 SBC、AAC 編解碼的信息量,最高達到 48kHz/24bit 碼率,從而減少音頻數據損失,帶來接近 CD 的高品質聆聽體驗。
同時,aptX Adaptive 可以基于設備上所播放內容的類型、以及周圍的射頻環境,做出即時動態調整。比如,在打游戲時,可以自動切換到低時延模式,保證聲音與畫面的同步,而打電話時則又可以切換回高清語音模式。
傳輸方式的升級還為 vivo TWS Neo 帶來了低延遲的聆聽體驗。與 vivo X50 手機搭配使用時,可實現低至 88ms 的游戲時延。
vivo 還為 Neo 打造了智能的支持全場景的低延時優化,可以根據當前任務需求、無線環境動態調節傳輸碼率。這與高通所提出的 adaptive 的技術如出一轍。
提供自適應的場景模式,將成為未來的趨勢。高音質需要高碼率,高碼率就會面臨抗干擾的挑戰,抗干擾差了音質也會受影響。因此需要手機端與耳機端配合,實現動態平衡。這也是手機廠做 TWS 耳機的優勢所在。
AI 骨傳導通話降噪

代表作品:漫步者 DreamPods
上市時間:6 月
國行售價:699 元
賣點關鍵字:AI 骨傳導通話降噪(點擊鏈接,查看產品技術解讀)
漫步者的 DreamPods 與 AirPods 的一代差不多,半開放式的掛耳設計,耳機柄也保留了 AirPods 的長度,連接、佩戴、續航、音質等也基本符合人們對于一款 AirPods 替代品的期待。但它主打的高清通話體驗,卻令我們發出了「WOW」的感嘆!
在橫比 DreamPods、AirPods Pro、FreeBuds 3 通話降噪性能實測后,頻譜圖顯示,DreamPods 幾乎看不到噪音譜,對于穩態和非穩態噪聲都抑制的非常好,對于瞬態噪聲也能做到幾乎完全的壓制,綜合表現超越 AirPods Pro 和 FreeBuds 3。
DreamPods 基于深度神經網絡(DNN)的語音提取技術,能夠高效融合麥克風信號和骨振動信號,利用 DNN 強大的建模能力,實時分離人聲和噪聲,同時有效隔絕周圍人的聲音。
漫步者 DreamPods 是首款應用大象聲科 Vocplus AI 骨傳通話降噪技術的 TWS 耳機。隨著技術的逐步成熟,未來,將會有更多的 TWS 耳機,將「AI 語音降噪」作為產品標配。

其他代表產品:
華為 FreeBuds 3 遭 AirPods Pro 截胡,全球首創的半開放式主動降噪能贏嗎?
空間音頻

代表作品:下一代 AirPods Pro(點擊鏈接,查看技術解讀)
最后壓軸的是下一代 AirPods Pro,產品還未亮相,但技術已經先行發布。
蘋果在 WWDC 20 秀出了空間音頻(Spatial Audio)技術,通過定向音頻過濾器,對雙耳耳廓的聲場進行檢測,以呈現出全場景的虛擬聲場和環繞音效果。
將空間音頻技術引入耳機,蘋果并不是第一家。索尼去年就展示了 360 Reality Audio 的索尼式黑科技,它基于對象的空間音效技術,通過在耳機里創建多個虛擬揚聲器,營造了一個球形聲場,讓佩戴者如沉浸在音樂現場一般,感受各種聲源的方位、角度、距離,聲音也更加飽滿和立體。
蘋果通過 iOS 14 新增算法,實現對每只耳朵所接受的頻率進行微調,以呈現出全場景的虛擬聲場和環繞音效果。
而在音源方面,只需要 5.1 聲道,即左主聲道、右主聲道、中置聲道、左環繞聲道、右環繞聲道、以及低音聲道(.1 代表的是低音聲道),或者比 5.1 聲道多了兩個環繞聲道的 7.1 聲道,即可以支持空間音效。當然,杜比全景聲也同樣適用。
但在 AirPods Pro 這樣的入耳式耳機內實現空間音頻,與固定位置的音響是有差異的,其關鍵的一點在于聲源的不固定,因此要對頭部的運動進行追蹤。
這時,AirPods Pro 內置的加速度傳感器和陀螺儀就會起作用。當頭部移動時,可以對數據進行重新映射。即使佩戴者的頭部左右移動,AirPods Pro 也能讓環繞音效保持在相對固定的位置。
更厲害的是,這些傳感器不僅追蹤頭部的運動,還能追蹤頭部和設備間的相對運動,并將數據進行比對。這樣一來,當你在乘坐地鐵或公交緊急剎車時,沉浸的環繞聲仍然不斷,不會產生眩暈。

其他代表產品:
我的耳畔不僅多彩時尚,還有 360° 空間音效環繞 | 索尼 h.ear 系列 WF-H800 評測
編者后記
今年 618 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有了這個選題計劃,希望通過產品的盤點,幫助讀者梳理一下產品的趨勢。
但新品不斷推出,我們的計劃也一再推遲。盡管我們甄選了 20 款有代表性產品,但仍擔心錯過了值得報道的好產品。讀者如果發現有哪些好產品,或者建議關注的方向,請留言告訴我們。
微信號:shenzhenware
主筆:周森、壹零 / 深圳灣
編輯:曉月 / 深圳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