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成本與效率間的權衡,跨國企業(yè)的想法可能跟你完全不一樣

電子代工業(yè)怎么創(chuàng)造更高的市值和利潤?單靠「降低成本」恐怕還不夠
為了爭取大牌廠商的訂單,各大電子代工廠不惜一切代價虧損經營,而他們往往也成為了大牌廠商之間競爭的陪葬品……轉型,談何容易?
前言
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澄清電子代工業(yè)并非今日臺灣經濟停滯不前的罪魁禍首,降低成本也不應該是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代工本身無罪,罪在大企業(yè)的心態(tài)和策略;而政府也有同樣的心態(tài),無形中也成了推波助瀾的力量。「降低成本」也沒錯,錯在「降錯成本」,因此造成今天臺灣嚴重的勞資爭議。
降低成本的問題在哪里?
最近臺灣在網絡上有許多的討論針對電子組裝代工業(yè)(EMS),仿佛代工業(yè)是導致今天臺灣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許多人呼吁,臺灣電子代工必須轉型、研發(fā)自己的產品和品牌,以創(chuàng)造更高的市值和獲利。
而在這些討論之中,電子代工業(yè)里面廣為采用的 Cost Down(降低成本),仿佛成了罪魁禍首,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我在今年 1 月 4 號發(fā)表了《制造業(yè)如何以降低成本創(chuàng)造利潤》一文,討論 Cost Down 的有效方法;而 1 月 10 號發(fā)表的《 EMS 產業(yè)與世代交替》這篇文章,則為讀者說明了 EMS 產業(yè)的緣起。
這兩篇文章引發(fā)了一些讀者的討論、以及不同的看法;許多主流意見仍然認為臺灣電子代工是罪魁禍首,Cost Down 更是不應該采取的做法。我不想與主流意見為敵,但也不想看到 Cost Down 被污名化;因此今天甘冒大不諱,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一下今天電子代工業(yè)陷入的困境。
我首先想說的是,「降低成本」與「創(chuàng)造價值」并不是互相排斥(Mutually Exclusive)的做法。這里所謂的降低成本,是制造業(yè)的成本中心,透過提高效率來增加產出;利用創(chuàng)意改變材料和制程,達到「品質不降低,但整體成本降低」的做法。
這種降低成本的方法,其實也是為股東和員工創(chuàng)造價值、提高毛利率,和品牌通路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一樣的。
許多傳統產業(yè)仍然采用大量的人力,因此利潤率越來越低;如果能夠加速投資自動化和互聯網,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增加利潤率,這樣有何不好?
總而言之,正常的降低成本并非來自剝削勞工的福利、壓低勞工的薪資、或是增加勞工的工作時間。
電子代工業(yè)的困境
接下來談談造成臺灣電子代工業(yè)今天面臨困難處境的主要原因。
1. 「抓大放小」的策略,一味追求營收成長和規(guī)模擴大。
臺灣電子代工業(yè)五哥,包括鴻海、廣達、仁寶、和碩、緯創(chuàng),幾乎都用同樣「抓大放小」的策略,瞄準 IT 產品和手機產品的一線品牌商捉對廝殺,以爭取大品牌的代工制造訂單。
而這些大品牌商也完全了解這樣的一個競爭態(tài)勢,充分的利用彼此殺價競爭,來得到低成本的代工服務。
舉一個在業(yè)界非常有名的例子:過去廣達和仁寶兩家公司,在爭取戴爾(Dell)的筆記型電腦代工訂單時,競爭就非常激烈:當時戴爾的筆記型電腦分兩大類:「商用型」和「消費型」,而廣達和仁寶已經各取得一類的代工訂單。
戴爾為了更進一步的殺價,同時向這兩家公司要求報價,以爭取對方已經占據類別的代工訂單;由于廣達和仁寶都有擴大營收和市占率的企圖心,因此雙方競相降價,想要殺入對方的地盤。
結果是,雙方互換代工產品,但價格和毛利卻大大的降低了;而戴爾則利用這種手法,將兩家公司玩弄于股掌之中。
2. 依靠政府的優(yōu)惠政策,降低成本,弱化了自己的競爭力。
我在今年 6 月 24 日寫的《資產、成本與效率間的權衡,跨國企業(yè)的想法可能跟你完全不一樣》這篇文章里也提到:
一個企業(yè)的整體競爭優(yōu)勢,應該來自于組織的經營管理和效率、核心技術和產品、成本管控等等,這些才是一個企業(yè)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依靠總部資金優(yōu)勢、利用政府補貼、壓低勞工薪資或鼓勵勞工免費加班等等措施,短期看來是有利的,但是長期來看對企業(yè)整體競爭力有害的。
抓大放小的策略促成了殺價競爭的局面,電子五哥紛紛在海峽兩岸向政府爭取優(yōu)惠和補貼;而在彼此的殺價搶單之下,最終受惠的還是一線品牌廠商,這些優(yōu)惠和補貼最后還是輾轉進入了他們的口袋,降低了他們的制造成本、增加了他們的毛利。
3. 「垂直整合」的策略,造成整機組裝部分不惜虧損經營。
電子五哥當中,除了鴻海以外,都是做整機組裝出身的;基本上都是從 PCB 的 SMT 貼片制程開始,直到整機組裝測試、彩盒包裝、出貨結束。
但是,鴻海是由連接器、線纜、機構件、機殼等等起家的,然后才殺入電子代工制造領域。鴻海很自豪的將這樣的一個垂直整合模式稱為 CMMS(Component Module Move Service,零組件模組化快速出貨與服務)。
這樣的一個新模式,顛覆了整個傳統的電子組裝代工業(yè),但也讓已經在為生存掙扎的電子代工業(yè)雪上加霜。
由于電子零組件和機構件的毛利,一向高于最終的組裝代工,因此鴻海充分抓住這個總體成本和價格優(yōu)勢,以整體成本優(yōu)勢搶單,占據了整機組裝的山頭,引進零組件,增加每臺的營收和獲利金額。
其他的電子四哥只好紛紛跟進,模仿鴻海的 CMMS 垂直整合策略,并購機構件和機殼廠,有的更是透過投資控股,一腳踏進零組件的領域。于是傳統的電子組裝代工服務,就變成了一個可以「負毛利搶單」,從零組件爭取利潤的這種模式的犧牲品。
4. 品牌廠商的激烈競爭,禍及供應鏈。
品牌廠商之間的競爭激烈不亞于電子代工廠之間的競爭。可以從 PC、筆記本電腦、手機、智慧型手機等等的品牌商,此起彼落看出端倪。
以我在退休前擔任 CEO 的富智康(FIH)為例,富智康是富士康科技集團的子公司,2005 年在香港上市,以代工生產制造手機為主要業(yè)務。主要的客戶包含摩托羅拉、諾基亞、索尼愛立信。
在蘋果的 iPhone 智慧型手機興起之前,這三個手機公司加起來,占了全球市場的大半,彼此之間的競爭也非常激烈。因此價格一路往下探。
當時主流的手機背蓋都是用塑膠的。因此需要噴漆、烤漆和烘干的流水線;富智康為了服務這三大客戶,在全球各地生產廠區(qū)設置了數百條噴漆烤漆線。
另外,當時功能型手機流行越做越小。但是手機的長度總不能短于耳朵到嘴巴之間的距離,因此手機公司開發(fā)了翻蓋、滑蓋的手機。手機的鍵盤仍然是主流的輸入方法。基于垂直整合的策略,富智康并購了手機鍵盤廠、和韓國的翻蓋關節(jié)鉸鏈(Hinge)廠商。
蘋果的 iPhone 帶動了智慧型手機的風潮,而且顛覆了整個手機產業(yè)的工業(yè)設計和造型;可想而知,蘋果首先采用鋁合金的外殼,所有手機廠商紛紛效法,迫使手機代工廠大量購入 CNC 設備,而富智康遍布全球的數百條噴漆烤漆線也只能忍痛報廢。
現在流行的智慧型手機,已經沒有蓋子、也沒有鍵盤了,富智康并購的那兩個廠,基本上是完全無用武之地。原來打的如意算盤是,整機組裝代工賠錢,靠關鍵零組件賺錢;可是在抓大放小的策略下,供應鏈反而成了大品牌廠商的陪葬品,而且輸得更快、更多、更慘。
或許這就是供應鏈的宿命:蘋果手機若由金屬轉向「3D 玻璃背蓋」的設計,到時手握幾萬臺金屬 CNC 的供應鏈廠商,是否又要重蹈由塑膠轉金屬外殼時的覆轍?
基于以上四個原因,電子代工業(yè)基本上經常是負毛利報價搶單,時時面臨虧損的壓力;但是為了生存,又不得不忍氣吞聲做下去。
在負毛利報價的情況下,只有從制造成本(Cost of Good Sold)上面動腦筋,想辦法降低料、工、費的成本,勉強擠壓出一些毛利來,維持茅山道士(毛利三到四)、或是保一保二的難看損益表。
說到這里,各位應該可以理解和體會,為什么臺灣的工商企業(yè)團體對于「七休一」、「周休二日」、「七天國定假日」等等勞資爭議有如此大的反應了。
轉型,談何容易?
電子五哥也都紛紛想辦法要改變這種局面,或是想辦法轉型脫離困境;但是在低毛利的情況下,更難有資金來支持研發(fā),要想轉型,談何容易?
我認為,這不僅僅是臺灣電子業(yè)轉型的問題;如果不改變這種追求規(guī)模、抓大放小的心態(tài)和策略,即使發(fā)展出自己的品牌和產品,仍然會陷入同樣的困境,賭得越大、輸得越多。
而在政府方面,也不應該一味以優(yōu)惠政策來支持大企業(yè);這樣做的結果,只會造成飲鴆止渴的結果,更加削弱大企業(yè)的競爭力。
我認為,政府應該想辦法把電子業(yè)的產業(yè)架構健康化,也就是加速培養(yǎng)新創(chuàng)企業(yè)、讓電子業(yè)的長尾變得又長又厚;當大企業(yè)競爭力開始衰退的時候,有源源不斷的長尾中小企業(yè)可以取而代之。
美國高科技產業(yè)之所以能夠領先,不就是這樣嗎?
題圖來源:電影『查理的巧克力工廠』
深圳灣(微信公眾號 ID:shenzhenware)已開設程天縱先生的文章專欄,查看方式:前往「深圳灣」微信公眾號主頁-點擊主頁下方菜單欄「報道」-「Terry 專欄」
想與 Terry 老師互動交流,請點擊此處預約他的第 24 期(8.13~8.24)一對一、面對面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