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體驗了 iPad Pro 和 Pixel C 后,我相信平板電腦不會死

iPad 與 Linux:看似不同,卻又近似的工作典范
在我看來,桌上型電腦是卡車、筆記型電腦是轎車,平板電腦則是摩托車。
編者按:本文由 Rocket Café 火箭科技評論授權深圳灣發布,作者 Watts Martin,一位從網頁開發者轉行的技術寫作者、科幻小說作家。
很多人喜歡 iPad 的原因,是因為它的簡單易用;但如果要用它當作日常使用的主要電腦,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今年初,筆者把主要的工作電腦從原本的 MacBook Pro,轉移到一部配備 5K 顯示器的 iMac 上;改用后者的理由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它非常棒的螢幕,而且即使老眼昏花如我,都看得出前后兩者的螢幕差異。
轉換的另外一個原因,則是我比較常坐在書桌前面工作;有了 Dropbox 和 iCloud 云端服務,在兩部電腦之間同??步資料一點都不麻煩。
轉換到 iPad 上
不過,我有時候還是會出門旅行,而一出門就是一整天更是家常便飯;這么說來,如果改用 iPad 會不會更方便?我在科技圈的一些朋友,不僅將 iPad 當做他們主要的行動設備,甚至是當作主要的工作電腦。
因為我剛好想淘汰手邊有點過時的 iPad mini,所以就買了一部新的 9.7 吋 iPad Pro。雖然我買的 iMac 附了一組 Apple 原廠的 Magic Keyboard,但因為自己還是習慣舊的機械式鍵盤,所以把新鍵盤拿來配 iPad;再加上一組 iPad 保護套和提包,就上路開工了。
我用這個組合來修改文章或寫新的文章,然后寄給編輯;當需要編輯較大的檔案時,我用的工具是 Scrivo Pro(在 Scrivener 的官方 iOS 版推出之前)。我也會用 Working Copy 來檢查公司放在 Git 上的文件,用 Editorial 或 Textastic 來編輯,然后再回存這些檔案。
我的主要收信工具是 Spark,一般的文字編輯則用 Ulysses。
幾個月之后
在使用了幾個月、而且還是比較「重度」的日常工作??之后,我覺得 iPad 是可用的,而且在許多地方甚至已經可以取代原本的 Macbook。
而且有些工作在 iPad 上做,還比在 iMac 或 MacBook 上輕松;例如閱讀和整理電子郵件、以及各種需要長時間閱讀的內容,而且在需要一個單純的環境,以便于專注寫作的時候,iPad 都更加順手。
但它也有缺點,即使是在新的 iOS 10 上也未見改進:只要是需要使用一個以上軟件/app 的工作,iPad 就不如電腦好用了。
轉換到 iPad 上之后,我也像其他小說作家一樣,必須閱讀編輯對作品的評語、決定是否采納編輯的意見、自己再做些修改,然后把稿件檔案附在回信之中寄出。
除非出版社已經相當熟悉線上作業、或者本身就是線上媒體,否則編輯通常不會使用 CriticMarkup 這類的工具來標注修改,而是用 Word 或其他類似軟件的來回追蹤修訂功能。
在 Mac 上,我們可以將檔案存在桌面上,按兩下開啟、修改、存檔,然后再拖到回信里面寄出。但在 iPad 上,所有的動作都只能在 app 內部發生;必須先在電子郵件 app 中打開附件檔案,然后再選擇要用來開啟的 app(如 iOS 版 Pages)來修改。雖然修改完畢之后可以再送回我使用的 Spark 電郵 app,但卻不能附在回信之中,而必須另開一封新的郵件。
如果我的通訊錄里面沒有編輯的資料,那就糟糕了,因為我沒辦法返回原本要回的那則信件;只能先把信件存成草稿,或是把 Dropbox 當作我的「桌面」,也就是回到 Pages,把檔案存一份到 Dropbox 里面,然后回到電郵 app 去回信。
行動與桌面系統的差異
即使在最理想的狀況下,電腦的速度還是比 iOS 快。并不是 iPad 的處理器不夠力,而是因為 iOS 原本就不是設計來處理復雜的作業;或許其他 app 的組合(如果這些 app 之間有更深度的整合)會有更理想的表現。但在電腦上,只要是有追蹤修訂功能的文書處理軟件,都可以搭配電郵工具輕松做到一樣的事情。
iOS 的概念,是一切相關工作都在 app 內部完成;不管是閱讀網頁、玩個游戲、或是讀一本書,這樣的概念都沒有問題。在電腦上,即使我想編輯的是某一份檔案,我可以用 A 軟件來做,也可以用 B 軟件來處理,只要檔案格式相容就好,不一定要局限在同一個軟件之內。
但如果用的是 iPad,當我想用??不同的軟件處理同一份檔案時,只能先用 A 軟件處理好、存檔、上傳到云端服務,然后用 B 軟件去開這份云端存檔;用 B 軟件處理完之后,再重復一次上述的過程,但 iPad 上則可能會存有 A、B 兩個重復的版本。
此外,如果 A 軟件把檔案存在 iCloud 云端,但 B 軟件又不支援 iCloud 時,就必須先下載下來,或是移到其他支援的服務上;假如兩者都支援 Dropbox,則必須把檔案目錄設定成同一個,才能找到彼此要共享的檔案。
以「一般人的方式」來用電腦
或許有人會說,如果已經習慣電腦的工作方式,就不要想太多了,但我并不同意這一點。剛才提到的還只是文字檔而已,還有像是 JPEG、Word、HTML、MP3 等許多已經成為用戶之間標準格式的檔案,都是我們每天會處理的;例如下載一個圖檔、修改尺寸、調色、然后上傳到自己的網站,這些事情不難,而且大家一天可能都要做好幾次,而且每次都會用到好幾個「不需要很專業」的軟件。
這年頭,結合好幾種不同格式的檔案、做一些簡單的編輯,已經是很普遍的事情;寫部落格也好、做簡報也好、或是作家用線上工具跟編輯來回討論也好,多少都會牽涉到這類應用。
許多不熟電腦和檔案系統概念的人,往往會把所有檔案都堆在桌面上,其實這和懂電腦的人說的「共用儲存空間」概念其實也差不多,只是「本機」和「云端」的差別而已;但 iOS「看不到檔案結構」的設計,其實并沒有幫用戶(不管懂不懂電腦)解決這個問題,讓大家用 Dropbox 當作檔案暫存空間也不是最好的答案。
或許也有人會說,可以用 Workflow 這個 iOS 版自動化工具,來串連幾個不同 app 的作業。雖然 Workflow 確實能做許多很棒的事情,就像電腦上的動作記錄和播放工具(例如 Mac 上的 Keyboard Maestro),可以簡化一些重復的作業,但仍然沒有電腦版工具的功能那么強。
雖然有些人覺得 Workflow 比 Keyboard Maestro 或 Automator 更簡單易懂,但基本上問題不在這些工具,而是在 iOS 中切換軟件真的比較麻煩。
不過,如果你經常在 iOS 上做大量工作,Workflow 確實是個不可或缺的工具;光是看它幫你自動完成一堆繁瑣的作業,就令人心曠神怡,但它也讓我有一種(可能有人會不太同意的)聯想。
iPad 就像 Linux
如果您不同意這一點,請先不要動氣。想想看,盡管有很多人說 Linux 以外的系統有多方便、多好用,但是真正的 Linux 用戶并不會在乎這些說法。
或許有些這類用戶會說,重點是在于自由與開放等等,但重點其實在于挑戰難度之后的滿足感;在熟悉 Windows 或 Mac 系統之后,在 Linux 上找到做出相同效果的方式,本身也是一種樂趣。
對于喜歡用 iPad 工作的人來說,其實道理也差不多:挑戰新的工作方式、完成至少一樣多的工作,也是成就之一。用 iPad 連上公司的 Github 帳號來瀏覽和編修檔案、然后發出 pull request,感覺是不是很棒?
有些朋友即使完全同意,某件工作在電腦上做就是比較快,但還是寧可在 iPad 上做,因為后者就是比較好玩──我完全可以了解這種心情。
這里就出現了一件矛盾的事情:很多人(尤其是過了 30 歲的)之所以會成為 Mac 使用者,只是因為已經懶得再去研究一些技術細節;但在必要的時候,我還是可以用 iPad Pro 來取代 MacBook Pro,反正我還有一部 iMac。
Steve Jobs 曾經將 Mac 和 PC 比擬成卡車、平板電腦比擬成轎車;但在我看來,桌上型電腦是卡車、筆記型電腦是轎車,平板電腦則是摩托車。知名科技部落客 John Gruber 則表示:
或許是如此,但我認為要給「后PC 時代」的設備和軟件 10 年的時間慢慢邁向成熟、再花 10 年讓人們逐漸改變工作習慣。
這話或許是對的,但如果是這樣,我們還要再等 7 年的時間讓整個環境進化。現在是 2016 年,只有一個 USB Type-C 介面的 MacBook 則讓我覺得,它的意義不僅在于告訴我們「適用于什么場合」,也告訴我們「不適用于什么場合」;而 iPad 其實也是一樣,但「取代電腦」這件事情并不會馬上發生。
蘋果的行銷副總裁在發表 9.7 吋 iPad Pro 的時候,曾經宣稱它是「絕佳的 PC 替代品」,而且它也確實取代了很多人(例如我)手上的筆記型電腦。不過請大家記得,現在還是有很多車廠在生產卡車。
收錄了好多軟件 慢慢研究。 我就是一個檔案都堆在桌面的人 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