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體感設備 Kinect 停產,但 Kinect 的核心技術已經遍地開花

從 C 端轉向 B 端,Kinect「復活」后的模樣你喜歡嗎?| Build 2018
Kinect 沒有死,它只是換了條賽道。
今年 1 月,微軟旗下的體感設備 Kinect 宣布正式停產。
然而,在今天凌晨的 Build 2018 大會上,Kinect 的命運出現(xiàn)了反轉,我們驚喜的發(fā)現(xiàn) Kinect 更換了一條賽道,再次回到大眾的眼前:
微軟正式宣布了一項名為 Project Kinect for Azure 項目,其實體為一款濃縮版的 Kinect 傳感器模塊,采用更小的功率(只有 225- 950 mw)封裝,同樣配置有攝像頭、紅外傳感器、TOF 深度傳感器等等。

該傳感器分辨率可達 1024* 1024 (Xbox One 傳感器的分辨率只有 640* 480 ),并且搭載了一個可以提高日光下性能表現(xiàn)的全局快門。性能的提高大大擴寬了這款傳感器的可適配性,能幫助開發(fā)者更好利用環(huán)境智能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應用場景。
「我們希望為產品提供最好的空間感知、人體追蹤、物體識別等傳感技術,并制造最少量的干擾噪音。」在發(fā)布會現(xiàn)場,微軟 CEO Satya Nadella 如此詮釋新一代 Kinect 的目標:「在 Kinect 的傳統(tǒng)功能的支持下 ,Project Kinect for Azure 將為從事人工智能相關的開發(fā)者賦予全新的應用腳本。」

新一代的 Kinect 傳感器陣列將會繼續(xù)應用于微軟正在研發(fā)的第二代 HoloLens 產品中,使得其能更加精準的感知物理世界,以凝視、手勢和語音的形式進行信息輸入,并以 3D 全息圖和沉浸式空間聲音的形式輸出。
會后,微軟 AI 感知與混合現(xiàn)實部門負責人 Alex Kipman 在 Linkedin 上發(fā)布了一篇博文,詳細闡述了 Project Kinect for Azure 項目背后的故事。

Alex Kipman 在博文中強調道,Project Kinect for Azure 之所以獨特且能引發(fā)廣泛關注,除了更低的功耗、更高的傳感器精度,以及更低的應用成本外,更在于新款 Kinect 傳感器模塊能與 Azure AI 服務深度結合,這點將對開發(fā)者產生積極的意義:
「Kinect for Azure 項目能讓開發(fā)者更好地利用微軟強大的機器學習、認知服務和 IoT 技術,可以預見這將大大促進微軟和生態(tài)伙伴、開發(fā)者間的合作關系。基于集成了越來越多傳感器的 Azure AI 服務,將會催生出針對各類場景的 AI 解決方案。
我期待知道開發(fā)者們將會如何利用它來創(chuàng)建實用、智能和有趣的解決方案,相較以往 Kinect 將會跨越更多個行業(yè)和場景。」
從 Alex Kipman 的博文表述中可以看出,在過去短短 4 個月內,Kinect 已經正式從一種面向 C 端消費者的終端設備,轉變成為面向 B 端企業(yè)及開發(fā)者的開放性工具。

這種應用市場定位上的急劇轉變,一方面固然與 Xbox One 銷量持續(xù)低迷,導致 Kinect 停產有關;另一方面則與微軟在今年 Build 大會上重點展示的 Azure IoT Edge 戰(zhàn)略轉型緊密相連。
Azure IoT Edge 是微軟今年重點推進布局的一步棋。Satya Nadella 在大會上提到,到 2020 年,全球將有大約 300 億個連接設備,每個人每天大約會產生 1.5GB 數據,而智慧城市和智慧工廠的出現(xiàn)將會極大增加這一數據體量。
為了緊密布局 IoT,微軟在本次 Build 2018 上一口氣發(fā)布 4 款開發(fā)者套件,分別面向語音(與 ROOBO 合作推出的語音設備開發(fā)套件 )、視覺(與高通合作推出的視覺 AI 開發(fā)工具包)、無人機(與大疆聯(lián)合發(fā)布面向 Windows 的 SDK),以及 AI 傳感(Project Kinect for Azure 開發(fā)者模塊)。
這種「身份」上的轉變,或許會讓曾經為 Kinect 體感游戲癡迷的粉絲們感到惋惜。但若從 IoT 行業(yè)基礎構建的角度來看,未來類似的深度傳感技術或許會無處不在,成為物聯(lián)網基礎傳感體系重要的一部分,而 Kinect 這種面向開發(fā)者開源的轉型,還是具備積極意義的。(作者:談哲@深圳灣)